“改組前一年,新化特鋼擁有300萬噸鋼鐵的年生產能力,當年實際產量210萬噸,利稅11億元,利潤3.2億元,擁有在職、退休職工一共24697人,企業規模在全國同行業排30位左右。”
“有人說,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仍然良好,卻決定實施全麵的改製重組,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是,國內鋼鐵行業屬於一盤散沙的混亂局麵,大小鋼鐵企業林立,從五六萬噸的鄉鎮企業到千萬噸級彆的五大集團,一共有將近一千多家,還有些更小的土鋼廠鐵廠都沒計算在內,造成資源能源的極大浪費。國家製定了計劃,給國有特大型的鋼鐵企業賦予了整合中小型鋼廠的任務,當時有計劃,是到2010年,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的鋼產量要占全國產量的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
“雖然當時新化特鋼,年產已達200萬噸,但就單個鋼鐵廠而言,其產量仍然太低。理論上屬於之後要被五大鋼鐵巨頭整合的範圍,我們都有私心,想著,改製之後,在產能和規模上發力,避免被兼並的命運。”
“二是那幾年,企業效益雖好,但這種勢頭能維持多久難以預料,必須未雨綢繆。而且,這麼多年老國企的經營方法和流程製度的積累,隱藏在企業內部的機製體製的種種問題逐漸顯現。”
“人力,材料,生產成本連年上升,還有諸如技術落後,改造遲緩,市場競爭意識薄弱,思想僵化,腐敗,運營負擔過重,等諸多問題,並已成為製約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三是當時那種上下間,快改儘改應改的氛圍,讓我們下了決心。”
李樂笑道,“那您現在看當時呢?”
盛愛民歎口氣,“急了,還是急了,責任一大半都在我,如果我考慮的再周全些,心態慢一些,上頭的給壓力再頂一頂,按照製定的計劃,節奏再慢一些,可能就不會給富華可乘之機。”
“其實,當時您都快退休了,何必呢?”
“做不到。老話都說以廠為家,你們可能不覺得,這話在我這一代人心裡的分量。”盛愛民搖搖頭。
“58底年開始建廠,之後遇到60年,發的糧食是皮糧,有時是苞米,開始公司的行政處還設法自已加工,後來不行了,隻好吃麥粒飯。糧食最緊張時,一天一發糧,為了買糧,職工不得不成夜去糧店站排,第二天還要照常上班。而一線的乾部,糧食定量比彆人低,工作時間卻長於工人,餓暈的,餓病了的,瘦了幾十斤的,比比皆是,可硬是咬著牙,也把廠子建成了。”
“69年工廠搞擴建,廠裡幾千名工人,都是老婆孩子齊上陣,許多職工家屬,都把孩子扔在家裡,加入了政工青婦上生產一線的大會戰,一天工資不過1塊5毛錢,可就那樣,廠子裡也沒人說一句怪話,有一句抱怨,就一個想法,煉鋼,煉好鋼,給國家,造大樓造大橋,造軍艦造飛機大炮,讓咱們的腰杆硬起來。”
“經過那樣一個時代過來的人,對廠子的感情,你們說,能和隻是為了工資錢打工的一樣麼?因為,我們是廠子的主人,這就是主人翁意識。”
聽到這,李樂看著身材依舊高大,但是頭發卻已經花白,臉上泛起了褐色斑點,嘴角額頭溝壑愈發深邃的盛愛民的眼裡,散發出一種光,一種無法描述的光來。
“所以,您開始主動求變?”
盛愛民點點頭,“是,按照當時的構想,全麵改製主要分兩大步。第一步是剝離輔業、職工身份轉換以及機構和人員瘦身整合。”
“從98年6月開始,廠子了整體改製,從特鋼的母體中徹底分離出去,作為試點。兩個分支三產企業改製為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在股本結構上,民營資本和職工持股占總股本的九成以上;在股權設置上,采用經濟補償金轉股、出資購買和員工股權代理等形式。當時這兩家企業的改製,到現在看依舊很成功。去年建築安裝公司營收已經過億,普潤機械也開始在蘇南和德國的一家機械公司合作建設三軸數控機床廠。”
“那不,挺好?”李樂笑了笑。
“是啊?所以這兩個試點,給了我,我們班子信心。然後是教育、治安移交地方政府工作全麵的完成。11所自辦學校和4個治安管理機構在00年,全部剝離。而公司醫院,也在完成改製任務並掛牌。”
“而同時,公司員工的身份也逐漸實行了轉換,進入改製後企業退出國有職工身份的2077人,內部退養1606人,自謀職業的1524人,移交教育、治安、醫療的在職人員1177人。我們把人員從2.4萬,優化到了1.8萬人,一年光節約工資費用,就接近兩個億。而且,沒有出亂子,沒有上訪的鬨事的堵門的,我們算過,剝離出去的職工,平均工資比在廠裡還多了10%到15%左右。”
“所以您又開始了第二步?”
“是,可恰恰就是這第二步,出了岔子。”
老李說道,“可您都走了,和您,也沒多大關係了。”
盛愛民這時候卻笑笑,“還是低估了某些人的下限,鬥爭策略上棋輸一著。”
“可廠子終究在,那邊有著過往、現在,幾萬人的青春,熱情,希望。再說,我人雖然走了,心卻沒走。”
“王忠和都和我說了,你們是做學術研究的?”
“是,隻是學術。”
“學術好,學術也是個渠道。需不需要一手的研究資料?”
“您的意思是?”
盛愛民從一旁的包裡,捏出一厚遝寫著、印著字跡的紙張,拍了拍,“有那麼一群人,以廠為家,依舊記得,誰是主人。即便這個家有吵有鬨,不那麼完美。”
李樂隻是看著,搖了搖頭,“這個,給合適的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