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出發前的準備 上(1 / 2)

周一早上,王建昆帶著母親從家裡帶來的酒糟魚去了教室。

這酒糟魚是中秋隊裡魚塘捕的大草魚做的,當時隊裡每家都分了兩條,奶奶留了1條做成酒糟魚。

做酒糟魚先要醃製半天,再把鹽洗去晾曬乾,然後再加油,鹽,乾辣椒圈,酒糟炒製,所以比較耗費時間,隔了一個星期才送來。

早讀下課後王建昆給同桌夾了兩塊,給方貴華也夾了兩塊。

“建昆,你從哪搞來的酒糟魚,你昨天又回家了嗎?”

“沒有回去,我爸媽前天來的縣城辦事帶給我的。”

“哦,你爸開大貨車了,來去就是方便啊!”

“我媽說了你媽媽送過去的棉花和棉芯合格,已經讓她回去大量做了,今後你家生活會改善很多。”

“那就好,本來還想等月底考完試回家問問的。”

“你月底回去可以跟你家裡人說下,讓他們多去收購棉花,多找點人做棉芯,你也可以考慮下設計個機器看能不能提高棉芯的生產效率。”

“我回去就跟他們說,做棉芯我先讓胡春明,程明和郎俊建的家人先去學,但是設計機器很難吧?”

“做棉芯的機器也不用很複雜,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啊,你可以去圖書館看看棉花處理的書,上麵應該有類似的機器的。”

“好吧,我去圖書館找找看,學校圖書館沒有我就去新華書店看看。”

今天下小雨了,兩人打完早飯就在食堂裡麵站著吃了。

桌椅聽說還在木器廠打,可能要國慶節後才能安裝到位。

上午的第三節課間班長走過來說了下飯店今天沒收到黃辣丁,今天下雨沒人去釣魚,因為天氣冷魚不開口。

“沒關係,好飯不怕晚,這陣雨看來要下好幾天,畢竟秋雨綿綿,不像夏天下一陣就會停。”

“那就等天晴了你再邀請你同桌去你的秘密基地吧。”

“下雨你還去我那嗎?”

“去啊,我有傘,還有橡膠雨披,騎車沒問題的。”

“橡膠雨披?什麼樣的?”

“我收到包裡了,等下我帶著菜去你那你就可以看看了,你想要的話我讓家裡人找下關係看能不能搞到。”

“不用托你家裡找,我就看看,如果好用的話我去饒州的時候買幾件給自己和家裡人用。”

“好吧,縣城確實沒有賣的,饒州說不定有,橡膠咱們國家隻有海南和彩雲之南能產一點,大部分要花外彙進口,所以橡膠雨披比較少見。”

其實王建昆就是想借來看看參考下,如果確實跟班長說的那樣輕便又防雨,到時用超能力合成幾件送給家裡人。

中午吃飯時班長穿著軍綠色雨披,一手打著雨傘一手拿著飯盒來到廢品回收站。

他打著的雨傘儘量罩住飯盒不讓雨淋濕,任憑秋雨落在雨披上。

進屋放下飯盒後王建昆試著穿了下,發現確實防雨效果很好,頭上也有連體的帽子,有收緊的繩子。

但是還是感覺有點重,應該是帆布比較厚,橡膠塗抹工藝也有點不過關。

如果自己用超能力製造的話可以做得更薄,帆布做得細密點,防水的那層儘量均勻點。

試了後還給班長,他吃完飯就急匆匆騎上摩托車走了。

王建昆還發現了如果穿著這種雨披騎車的話,小腿和腳還是會打濕的,騎車用的最好做成衣服和褲子分開的樣式。

吃完飯王建昆跟葉偉商談了下請人建圍牆的事情,葉偉表示他們隊裡有砌牆師傅,他晚上回去請他們。

既然有相熟的人就好了,把圖紙給了葉偉,讓他跟師傅講要按照圖紙施工。

為了保證強度,底部1米5的高度都是磚頭平放做的實心牆,1米5至2米2的地方才是空心牆。

最上麵還有用磚碼的傾斜牆頂用來分開雨水,防止雨往下滲積到空心牆體裡。

下午放學王建昆回了廢品回收站先跟葉偉對了下賬,今天下雨來賣廢品的少了很多,隻收了5塊多錢的廢品。

等葉偉走後王建昆拿出文本機跟程勇聯係,程勇回複說票已經買到了。

等明天父親去的時候給他,是軟臥車廂,他直接買了4張票占滿一個隔間,這樣沒有外人可以鎖好門休息,不用整天繃緊神經防止東西被盜搶。

王建昆感謝他想得周到,接著聊了下他學車的情況。

他表示已經會開了,就是處理故障還不行,他準備請個退伍的汽車兵,到時跟他一起開車,邊開邊學。

接著王建昆把票已經買好的事情跟父母親都說了,讓父親每天記得拿票,並把錢給程勇。

軟臥的票還挺貴的,4張去廣市的得320塊錢,更不說程勇還搭了人情。

父親回複不會忘了的,拿票時一定把錢給到。

晚自習的時候王建昆開始設計自動記錄的設備,因為他發現沒有自動記錄的設備,他得一邊聽一邊用筆記錄信息,特彆影響體驗。

同桌看他又在寫寫畫畫一些看不懂的東西,問道:“下周就考試了,你不用好好複習嗎?”

“不是才學了沒多久嗎?我都記得住的,你不用擔心我。”

“哼,誰擔心你,自作多情。”說完轉過頭不理王建昆了。

他有點懵圈,怎麼就惹生氣了,女生太難搞懂了,還是研究電和磁有意思。

無線電台收到的信號大部分時候都是複雜的聲音信號,如果用磁帶錄音倒是很簡單。

但是磁帶錄音設備很大,記錄後再分析也很不方便,如果能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存儲到半導體存儲器裡,再提取分析會方便很多。

現在的難點是對聲音信號進行分析,不同人的聲音頻率和聲調都不同,得慢慢分析找到合適的特征點進行賦值。

此時美國和歐洲的電信公司實驗室已經開始進行數字通信研究了。

第一代的通信設備都是用的模擬信號,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他們準備上數字信號的。

王建昆憑借自覺和智子的輔助研究,已經摸到了數字世界的門檻。

但是處於信息孤島的他做這種級彆的研究肯定是非常艱難的,而且也不敢大規模測試,所以打通與國外同行的接觸渠道迫在眉睫。

晚上王建昆照例先把短波電台接收端撥到7.00085MHZ,等了好一會又聽到了摩斯電碼的滴滴聲。

趕緊拿筆記錄,記錄4百多個信號聲後,耳機裡又變成滋滋滋的背景噪聲。

把信號給到智子幫忙分析,智子接收這4百多個信號,再結合昨天收到的幾十個信號後,給出了解碼的部分信息。

大致意思是要采購青黴素3千人份,糧食60噸,汽油20噸,用老坑礦石1噸支付。

王建昆讓智子幫忙分析發這條信息的人的地址和處境。

智子抓住老坑礦石1噸換這麼多物資猜測發電報的人應該是用的翡翠礦石。

那麼這人最可能的位置應該是在緬北。

王建昆小舅下鄉的地方是在彩雲之南,結合他這麼多年都沒信息回來,最有可能就是去了緬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