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上古時候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麵供著一盤盤麵製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彆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麵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複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
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儘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曆、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每年7月15我們村家家戶戶都要做好豐盛的一桌飯菜後,然後麵對著先人們的基地連叫三聲叫先人們都回家來吃飯……
等過了十來分鐘估計先人們吃的差不多了,然後跟他們上茶,其實茶水就倒在了地上,我們就一本正經地認為他們回家吃過了,然後我們才上桌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