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所圖不小(2 / 2)

這還了得,孫堅這是所圖不小啊,袁術聽聞大怒,自己袁氏嫡係子弟都沒擁有傳國玉璽,你小小一個孫氏竟然敢講傳國玉璽據為己有,不過袁術並沒有打算將這個消息傳到人儘皆知,他讓人將此消息封鎖了,然後就該是他的了。

麵對傳國玉璽的誘惑,袁術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智謀,先是明麵上承認孫堅等江東氏族所在地區的控製權,同時也承認了自己和江東氏族的友善關係,但是暗地裡袁術則是想儘辦法削弱孫堅以及江東氏族實力,挑撥山越人下山進攻,然後就等兩敗俱傷的時候,袁術再光明正大的援助江東,當然了,最後那肯定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

不得不說,袁術打的一手好主意。

南方的袁術積極做著自己的春秋大夢的時候,帝國其他各個勢力都相繼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一些走在前麵的人,比如公孫瓚為代表的長安朝廷此時已經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那就是長安城中的商業取得了明顯的發展,一些手工工場也出現了,用陳耳前世的話來說那就是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了!

當然這還隻是種子剛剛冒頭的時候,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的地方應該是幽州,此時的幽州大大小小的手工工場到處都是,光是漁陽城根據工業部的統計就有大大小小工場一百多個,工人足足有三萬多人,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這也是為什麼陳耳沒有直接將地主階級給限製完全的原因,隻是不能夠擅自買賣土地的原因,那就是陳耳並不怕土地集中,他隻是怕過於集中到某些人手中,土地相對集中更有利於解放勞動力,促使工業到發展,現如今的漁陽甚至已經出現了民用蒸汽工廠,陳耳通過與甄家糜家的合作,建成了兩座蒸汽紡織廠,雖然每個工廠隻有兩台蒸汽機,但是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

這是一種象征,一種進步的象征,一種代表,一種進步的代表,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模版,他將吸引哪些大家族的目光,讓他們把目光從土地上麵轉移開,不要死盯著那幾塊地了,工業才是賺錢的,而也真是因為這樣在兩三年過後,陳耳這時的舉動直接促進自己治下工業革命的真正開始,一個大機器時代終於到來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以後再說。

在工業和商業上的改革這才是自治區改革真正的內涵,簡單的來說也就是對經濟的改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陳耳前世上學的時候聽到過的最多的一句話之一,這一世,陳耳也是這樣認為的,隻有經濟發展了,他才有更多實力去發展軍事,壯大軍事實力。

不過這些都不是其他諸侯能夠理解的,他們的改革不過是依葫蘆畫瓢而已,雖然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必定是比不上的北方自治區的,而且一些諸侯在改革中過於追求速度和效率,甚至借著改革的名號做其他的事情,最終導致自己改革沒有取得成功不說,還導致了自己勢力的衰亡。

這其中最明顯的就屬於昔日的西涼軍集團。

牛輔郭汜這幾個人那裡懂得智謀嘛,都是一些純粹的武將而已,甚至於牛輔這個武將都還有些水分的。

看著眼前蒼涼的大地,遙遠的地平線出突然出現了一群黑影,越來越近,越來愈近,原來是一群又一群的人,他們手中拿著鋤頭,拿著耙子,還有些金發碧眼的高頭大漢手中舉著火繩槍,那是叛軍!一群又一群的叛軍!

看著眼前的叛軍,牛輔沉默了,他也在學習陳耳的改革,不過他的改革似乎有點兒掛羊頭賣狗肉了,明明說好的農業稅改革到了地方之後直接變成了增收農業稅,這似乎也怪不到牛輔,畢竟他也不會新政上麵的事情,但是這同時也可以看出來他對

於是乎,最嚴重的結果出現了,那便是這個本應該處於農忙的時節,農民起來造反了,那些農民雖然沒有鋒利的武器,但是他們有鋤頭有耙子,甚至還有一些無所事事的西人參與了進來,拿著他們父親或者爺爺傳下來的火繩槍與那些農民一同造反了。

不過也不算造反吧,起義,對他們都是起義,他們是義軍,按照中央朝廷的聖旨來說,牛輔他們才是叛軍,我們這些農民是順應皇帝號召的。

看著高大的城牆,一些起義軍害怕了,但是還有更多的人站起來號召所有人不要害怕要戰鬥到底!

順應皇帝的號召,看樣子,這場起義似乎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背後必定還有一些人在操作,不過牛輔的農業改革確實也失敗了,成為了起義軍出現的導火索。

彆看牛輔手中有三萬餘大軍,而且還是精銳軍隊,但是牛輔此時卻不敢開戰,他在害怕,確實,眼前那五六萬起義軍並不算什麼,隻需要三萬精銳一個衝鋒說不定就能夠搞定,但是牛輔不敢啊,因為這已經是第二批,看看城牆一場大戰,也正是因為這樣,牛輔心中才會如此緊張。

“哎,為什麼陳耳的改革就能夠進行的那麼順利,而我們就隻能夠失敗呢。”牛輔自言自語的說到。

“將軍,這都怪底下那些官員應奉陽違,一點兒也不思進取,更看不到改革的優勢所在。”一個偏將軍對著牛輔說到。

牛輔擺擺手說到:“那也是怪我沒有識人之能啊。”牛輔落寞的說到。

其實整個西涼地區的改革都進行的不怎麼順利,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陳耳改革的了解都停留在表皮,也沒有結合自身的情況導致的,這不能夠怪其他人,要怪就隻能夠怪他們自己沒有那個本事了咯。

一日,陳耳和荀彧說起這關於海軍的問題,荀彧對海軍可沒有什麼了解,雖然荀彧已經是帝國最頂層的人才,但是他對於大海這個話題還是挺陌生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