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咱們技術、用戶群、工業能力都上去了,再搞更大號的,不更實際嗎?這樣,那些搞“運十”的人才和積累的新材料、新工藝,就不會白白浪費了。
郭偉強心裡默默算了算,發現蘇晨說的參數還挺靠譜。仔細一琢磨,咦,這飛機怎麼那麼眼熟?他抬頭疑惑地問:“蘇晨,你說的這飛機參數,怎麼跟不列顛的‘bac’那麼像?”
哎呀,抄襲露餡了,蘇晨尷尬地撓了撓後腦勺。不過,他臉皮厚是出了名的,麵不改色心不跳:“郭老師,你還真說對了。
我在《航空知識》上看過‘bac’的介紹,覺得特適合咱們國家現狀,所以多留意了下。班門弄斧,讓您見笑了。”
郭偉強笑道:“你一個門外漢,能說到這份上,已經超常發揮了。不列顛那飛機,雖然小了點,但確實不錯。你說得有道理,咱們華夏現在的情況,這飛機確實是個好選擇。”
旁邊的王長生聽了半天,感慨道:“可惜了這麼好的項目。不過,照蘇晨說的,倒不失為一條出路。可惜,咱們說話不算數,就彆瞎操心了。還是做好自己的事要緊。來來來,乾了這杯,吃飽喝足,各自忙各自的!”
大家又齊聲舉杯,蘇晨卻發現,郭偉強一臉嚴肅,似乎在深思。
吃完晚飯,郭偉強把王長生安頓在校招待所後,並沒直接回家。他漫步在校園小路上,腦海裡反複回味著蘇晨的話。
“運十”怕是要涼,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就算上百位研發人員聯名上書,估計也難以力挽狂瀾。
身為航空人,郭偉強心裡自然不是滋味。但蘇晨說得在理,“運十”雖有不少創新和成果,卻與國內實際需求不符,更與國家當前的工業實力脫節。
繼續搞下去,或許能出成果,但這意味著得砸進天文數字的資金,全麵升級國家工業體係。可這得花多少時間和銀子?
十年?二十年?還是更久?五億不夠,那得追加多少?
好高騖遠顯然不切實際,與其把資源浪費在遙不可及的目標上,不如腳踏實地。大飛機不行,小點
的就不行嗎?
正如蘇晨所說,不列顛那架“bac”,雖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產物,看著有點過時,但技術難度比“運十”低了好幾個檔次。以華夏目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造出來。
而且,“運十”上遇到的難題,比如結構強度、發動機,在這小飛機上都有解決方案,甚至能解決得很好!
最關鍵的是,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團隊,能保住啊!這是國家未來重啟大飛機項目的種子!
想到這兒,郭偉強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一路小跑回到辦公室,點亮燈,拿出紙筆,開始奮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