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濤聲依然(2 / 2)

河姆渡遺址坐落在甬港市下屬的餘姚縣,距離市中心西北大約25公裡的河姆渡鎮,是在1973年被發現的,遺址占地4萬平方米,包含四個重疊的文化層,經過考古挖掘,出土了超過7000件文物,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

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穀以及用於耕作的骨耜,表明這裡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之一,同時出土的木槳顯示,早在7000年前,甬港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了水上活動。此外,還發現了許多建築構件、繪畫、雕塑、編織品和燒製的日常用品。

蘇晨在他的詩中提到了“河姆渡堯舜血脈”。

而“潛龍巷”則是指明末清初忠臣錢肅樂的故宅。

錢肅樂,字希聲,號止亭,甬港人士。他在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考取進士,並擔任過太倉知州。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當清軍南下時,他與張蒼水等人組織義軍抵抗,擁護魯王監國,立誌抗清。後來,他官至東閣大學士和兵部尚書,領導義軍在浙閩沿海作戰。

由於魯王政權內部腐敗,在外敵當前之時仍內鬥不斷,導致多地失守。錢肅樂因憂憤而死於連江的船上,被追封為太保,諡號“忠介”。為了紀念他,他的故居附近的街道被命名為“忠介街”。

因此,蘇晨在他的詩中提到“潛龍巷忠介永傳”。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對當地景觀的描繪,表達了甬港人的思鄉情懷,而後兩句則蘊含深意。

雖然提到的依然是甬港的兩個地點,但一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另一個是忠臣的故鄉,兩者結合,立刻顯得氣勢磅礴,充滿正義感!

或許,寫這首詩的蘇晨,也是想表達自己的抱負?

從他今天的言行舉止,還有“一路向北”的建議來看,確實如此!

人們常說詩以言誌,那麼,寫下這首詩的蘇晨,心中究竟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呢?

念完了自己的詩後,蘇晨環視四周,發現所有人都在注視著他,不由得有些羞澀,趕緊謙遜地說:“這隻是胡亂湊的幾句,讓大家見笑了。”

邵易富讚歎道:“沒想到小晨不僅武藝高強,還能詩善畫,真是難得,這首詩不僅表達了甬港遊子的思鄉之情,更展現了我們的抱負,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我提議將它作為‘香江甬港會’的入門詩,每位成員都要背熟,大家覺得如何?”

會長提議之後,自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讚同和支持,邵易富趁熱打鐵,請來家中的管家,當場準備好了筆墨,將這首詩書寫下來。

這些老一輩的文化人底蘊深厚,邵六爺揮毫潑墨,很快就完成了作品。蘇晨走近一看,隻見那行書字體剛健有力,充滿了顏體的風範。

他不禁誇獎道:“六爺的書法真是了不起!”

邵六爺對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滿意,隨即蓋上了印章,吩咐管家:“把這個裱起來,掛在書房中央。”

寫完字後,邵易富洗了手,拍拍蘇晨的肩膀說:“小晨,我們知道你的想法,也同意你的建議,但是說到向北發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當中隻有老曹在珠海有一家小廠,算是試探性的舉動,既然今天你當眾提出了這件事,想必你已經有了一些打算,不妨趁此機會分享一下?”

“這個……”

看到蘇晨有些為難的表情,邵易富立刻意識到這裡人多口雜,不是討論的好地方,於是轉向沈鈿霞說道:“你帶他們去玩吧,晚餐時再聚,我們幾個去書房聊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