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聯關係破裂後,我們失去了這些雷達的供應渠道。
為了給自主研發的j-8戰鬥機配備雷達,使其具備夜間作戰能力,三機部將仿製改進任務交給了3607研究所。
然而,由於我國電子工業基礎薄弱,加上3607所的研發力量有限,“204”火控雷達的研發過程異常艱難。實際上,這款雷達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204”雷達采用的是性能較差的單脈衝體製和卡塞格倫天線設計,不僅探測距離短,可維護性也很差,經常出現誤報或漏報,幾乎無法正常使用。
直到1979年才勉強完成定型驗收,而此時距離j-8於1969年首飛已過去整整十年。
因此,原本計劃作為全天候戰鬥機的j-8,最終隻能作為一款晝間戰鬥機勉強通過驗收。
儘管“204”項目遇到了不少挑戰,但為了支持係統內部的合作單位,在“j-8ii”於1980年9月獲得國家批準並啟動研發之時,“204”的改進版——“208”雷達的研發任務交給了3607研究所。
與此同時,四機部的4780廠,即後來著名的彩電製造商“長虹”,也加入了生產行列。
然而,“208”雷達的研發並不順利,導致配備該雷達的某型號“j-8ii”戰機在網絡上備受爭議。
此時,4014研究所,儘管以前因其專長於大型遠程預警雷達而未參與機載雷達的競爭,卻已經開始秘密進行相關研究,並取得了初步進展。
這項工作的領頭人是蘇晨的另一位導師唐建軍,他的得力助手則是魏傳雄。
由於3607研究所在“204”和“208”項目上的表現不佳,空軍用戶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促使航空部門對四機部開放了競爭機會,使得4014研究所能夠進入機載雷達領域,並迅速嶄露頭角。
在蘇晨的前生記憶中,4014研究所的產品廣泛應用於空軍的各種機型上,幾乎主導了國內機載雷達市場,並在國際上取得了顯著成就。
唐建軍院士還培養了一位名叫林幼全的學生,他推動了國產機載雷達的技術革新,使相關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林幼全與蘇晨同年出生,今年剛剛考入寧都航空航天大學,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唐建軍、魏傳雄和林幼全是推動國產機載雷達發展的三位重要人物,他們合著的《機載雷達技術》成為該領域的權威著作。
“十號”工程即將啟動,這讓蘇晨深感振奮。“j-10”戰鬥機在夏國軍事裝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夏國首款自主研發、符合國際標準的第三代戰鬥機,標誌著夏國航空工業的整體實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為後續的“j-20”等項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1982年的初步討論到1984年的正式立項,再到1998年的首次飛行和2003年的最終定型,“j-10”經曆了長達21年的艱難發展過程。
作為一位了解曆史的人,蘇晨思考著如何能夠幫助減少“j-10”研發過程中的一些困難。
哪怕早一天也好,隻要“j-10”能早一天翱翔天際,就能早一天守護祖國的藍天。
然而,“十號”工程極其複雜,麵臨無數挑戰,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處理。
據他了解,“j-10”使用的新技術比例達到了六成,遠超通常新機型不超過三成的比例,這證明了謝誌忠的確是個喜歡挑戰的人。
遺憾的是,蘇晨在飛機製造方麵是個新手,他的知識僅限於之前工作中零星接觸到的一些信息,再加上平時從軍事論壇和科普書籍中了解到的皮毛,這些對實際戰機研發的幫助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