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說,擺在劉錚名麵前的這份資料實在沒什麼太突出的地方。
大一上學期期中考試,五門課不及格,還都是專業重點課,期末三門不及格,另外兩門功課也在及格的邊緣,被學術警告。大一下期中考試終於全部及格了,但其中三門功課依然卡在六十分的下限……
這樣的成績單,劉錚名在華清的見的多了。
跟初、高中老師總喜歡強調努力能夠改變一切不同,也喜歡那種認真努力的學生。到了大學階段,尤其是重點大學的理科,單純靠刻苦努力才能勉強跟上學習進度的學生,已經不那麼顯眼了。如果是到了研究生階段,甚至導師會主動勸一些天賦不佳的學生放棄一些太過困難的選題。
所有老師其實都是對的。
在華夏的考試體係下,初、高中階段的努力是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一所更好的大學積累的人脈以及提升人的眼界,的確是有極大的幫助。當優秀的人都在一個群體,那種激勵作用,本就是很強的。https://
但科研工作是個最為典型的金字塔構造。全世界做學術研究的研究人員,大概隻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人做理論開拓工作,剩下的絕大多數人,做的都隻是輔助性工作。
沒辦法,學術之路太吃天賦了,劉錚名也實在沒能從寧孑之前的資料中找到天賦的影子。從這一點上說,他覺得挺冤的。
他承認,當初審核這些資料的時候,心裡的想法大概是即便這次麻煩解決了,以這學生目前跟上功課的吃力程度,未來大概率也可能因為成績很勸退。畢竟大一學習的都是基礎,到大二才開始有更深的內容。
在加上同學之間的調查對寧孑的評價也並不高,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他當時直接做了批複,萬萬沒想到啊,這家夥回去之後就磐涅重生了?
所以大一的時候這家夥是把天賦給藏起來了?又或者單純就是高中時候的老師水平太低,所以沒能啟發出天賦,在華清被醍醐灌腦,就要爆發的時候,結果突然發生了這些破事,然後直接走了?
不管是哪種原因,此時劉錚名都覺得自己倒黴透了。
“無妄之災啊!”合上資料,劉主任在心底感慨著。
平白無故得罪了一位願意提攜他的學術大拿,換了誰心裡都不太舒服。好在他並不覺得這事沒有轉圜的餘地。
其實他也多方打聽過,大概了解了當初吸引盧正月跟範振華專門趕到邏與縣去是因為一篇數學論文,所以在他看來大概就是這篇文章了。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展現出了天分,到也不是太誇張。
“想來過些日子,盧院士心裡那股子怨氣也就消了吧?”劉錚名在心底默默的想著。
顯然,這是誤判了。
會有這種誤判一來還是鄭文華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了。雖然劉錚名主動打電話問過他情況,但是關於寧孑寫的論文解決了什麼問題,他卻隻字未提。
在得罪誰對自己影響比較這一點上,鄭文華判斷的很清晰。
更彆提對於寧孑退學這件事,鄭文華也是有怨氣的。本來這可以成為他未來吹牛逼的資本,結果搞成這個樣子,心情自然也不會太美麗。
二來則是時間問題。
今年四月份從華清退學,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兩個多月,如果還能有彆的文章吸引了兩位院士的注意,劉錚名是不太相信的。那就已經脫離了天才的範疇,簡直是妖孽了!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妖孽?還正好讓他給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