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城鎮,與其他地區不同風格的樓房映入王望塵眼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行動便利的隻有修仙者,絕大多數平民一生不出生活之地。除非上麵的修仙者要求,否則當地的居民隻會根據經驗以及便利程度建造房屋。
修仙界也存在遊牧民族,他們也會建造蒙古包,隻是他們的蒙古包與凡界的有所不同。
相似的生存環境催生出相似的生存習慣,相似的生存習慣催生出相似的建築。
不同的知識傳承,賦予這些建築裝飾。
王望塵麵具後的視線掃過四周,能看到一些光著膀子提著水桶站立在太陽下的孩童,他們是入宗考試的下屆考生。
像他們這種家境貧窮的,隻能通過展現自己的堅韌不拔和勤奮,才能被當地的宗門破格錄取。
而很多有門路的貴族子弟可以憑借某些路子進入宗門。
起初很多宗門都是杜絕裙帶關係的,但踏入仙途,並不代表完全切斷自己的感情。
隻要立功,上麵應允的可能就越大。而在考校這些功臣推薦上來的人時,帶有感情的人難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包藏私心。
一旦開了先河,後麵想要止住,難於登。
最終宗門逐漸腐朽,化作曆史的塵埃,某些大型宗門也不例外。
宗門相較皇朝的一大進步,就是能聚攏更多的人才,培養更多的戰力。
很多中大型宗門都清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用“仙凡兩彆”,割除修行者和親饒聯係。
像波流州這種“窮鄉僻壤”,自然走在時代的前列腺。
雖然波流州的不少宗門也會舉行測試,但規模和嚴格程度遠遠達不到其他大型宗門的程度。
他們總是先招收一大批弟子,隨後用各種借口和理由刷下一批又一批,等人數差不多了,才會幫助剩下的人真正踏入仙途。
其中有多少水分,大家心知肚明。
即便如此,隻要能通過初試,所獲得的“供銀”也足以支撐一家人生活。
人們因此趨之若鶩。
就算被刷下來也不一定得離開仙門,或許能被留下做個雜役弟子,待宗門有變,雜役弟子也能踏入仙途。
雖然隻是籌備階段,但王望塵已經開始思考起怎樣去招收第一個弟子、如何去擴大自己的宗門以及怎樣應對宗門成長期間會遇到的問題。
即便不少宗門的手段有弊端,但其中不乏閃光點,是個還不錯的參考。
走著走著,王望塵隱隱有種被盯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