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說,炒蒲黃和地榆炭都不是臨方炮製室的活兒,因為這些藥材是要提前準備的,但從現實來說,中藥房缺藥實在是太常見了。
國醫大師鄧老就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他在給病人開甘麥大棗湯的時候,因為藥房經常缺小麥,最後沒辦法,就隻能用食堂的麵粉來代替。
那麼大的一個醫院都還經常缺藥,就更彆說其他單位了。
不過還好,今天有兩個藥工高手在這裡。
“石板!”常青石大聲說話。
“沒有石板,給你拿個烤盤吧。”董教授趕緊把烤箱裡麵的搪瓷烤盤拿出來,放在常青石旁邊。
常青石鐺鐺敲了兩下,而後抬鍋把蒲黃傾倒在搪瓷烤盤上。
董教授迅速用竹鏟把炒蒲黃攤勻,焦香味一陣跟著一陣往外竄。
宋謙上前查看,原本黃色的蒲黃現在都已經變成褐色了,再細看,幾乎看不到黑色成炭的部分,也沒有沒炒到位的部分,這一盤子炒蒲黃著色非常均勻。
宋謙微微頷首,用手撮一點放進嘴裡品嘗。
常青石也撮了一點嘗味。
“怎麼樣?”董教授問兩人。
兩人對視一眼,都點了點頭。
董教授鬆了一口氣。
幾人又看雷夢芹,雷夢芹那邊的悶煆也到了關鍵時刻,不鏽鋼盆上的白紙和米粒逐漸焦黃。
“焦黃了!”黃悅趕緊說。
宋謙等人看一眼白紙和米粒,而後又趕緊看向雷夢芹。
此時的雷夢芹卻跟入定了似的,見到焦黃,她反而閉上了眼睛,都不去看了。
宋謙他們也沒有再出聲打擾,就像宋謙之前說的,在這種特殊條件下,之前的經驗已經不管用了,現在考驗的就是一個優秀藥工對藥材和火候的敏銳感知了。
宋謙看的清楚,雷夢芹雖然把眼睛閉上了,但她的竹筷子始終是戳在不鏽鋼盆上的,所以她懸在鍋上的手的位置是恒定的,她始終在感知。
大家緊張的大氣不敢喘,生怕雷夢芹做失敗了。
終於,盆上的白紙和白米都變成深焦色的時候,雷夢芹猛地睜開眼:“炭甏。”
董教授馬上轉身,抽開放在廚房裡的冰箱櫃,從裡麵取出來一個陶罐,他趕緊打開蓋子,放在了灶台上“沒有炭甏,湊合用吧。”
雷夢芹用筷子把不鏽鋼盆挑飛,而後便直接往罐子裡麵一倒,迅速用蓋子密封好,立刻放進冰箱冷凍櫃。一氣嗬成,她甚至都沒看一眼地榆炭化情況。
“去火毒!”宋謙眸子大亮,不管是炒炭還是悶煆,都是需要去火毒的,傳統的做法就是自然放置一天,緩緩去之。
但現在有科技了,冰箱就是人造的陰寒場所,去火毒就很快了,很適合急用。
“成了嗎,成了嗎?”黃悅緊張詢問。
雷夢芹自信地說:“把‘嗎’字去了!”
宋謙對其豎了個大拇指。
常青石把搪瓷盤上的炒地榆也塞進了冰箱冷藏室裡麵,他說:“我也上點科技。”
而董教授看著一片狼藉的廚房,哭喪著臉給老婆發了個信息。
……
畢竟上了科技,陶罐又是提前冷凍過的,所以火毒去的很快,等藥材炮製完了,他們就立刻拿了下來。
宋謙倒出罐子裡麵的地榆炭,掰開看了一下,外表炭化到位,內裡仍舊保持焦褐色,焦而存性,他又聞了一下,品質過關。
這種傳統悶煆法,不僅難度極大,而且損耗率特彆高,通常是一鍋藥材裡麵就隻剩下鍋底一點用,所以以前很多藥鋪都不願意煆炭藥,因為賣一次虧一次。
因為這次煆的地榆分量少,而且雷夢芹技術水平到位,所以損耗率還是很低的,大部分都能用。
藥行的各項技術都特彆吃經驗,單一個悶煆,沒有五六年工夫,根本拿不下來。
像雷夢芹初次嘗試用廚房工具悶煆的極限挑戰,除了需要豐富的炮炙經驗,更需要天分和藥工對藥材的敏銳直覺。
“不僅是個高手,更是個天才!”宋謙內心一片火熱,他更想要這個中藥天才了。
所有藥材都準備到位了,快速煮下去,然後給病人服用。
已經是傍晚了,董教授本來已經定了晚飯,現在大家也沒去吃的心思,他就打電話讓飯店那邊把菜打包送過來算了。
一群人在醫館裡麵吃了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