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凡上位者,皆需了解百姓之苦(1 / 1)

寒門狀元 青山君子 2307 字 5個月前

周道登此言一出,工部尚書左興國便立馬上前一步躬身拒絕道。  “陛下,我大周打造寶船耗資巨大,如今我大周可用寶船僅有三艘,若是調撥一艘給寧波市舶司,是否有些不妥啊?”  作為五大國公之中心眼最小的英國公瞧見左興國不同意後,他瞬間就想起了那天左興國從他們五軍都督府撈走的幾十萬兩銀子。  你當日給我添堵,拿我們做槍,從我們五軍都督府撈走了幾十萬兩銀子,那如今就怪不得我們了。  想通之後,英國公主動上前一步,先是不爽的瞥了左興國一眼,接著才看向仁治皇帝奏請道。  “陛下,老臣以為周閣老此言妙哉,我大周寶船在大周周邊的國家眼中,是和平與禮法的象征。”  “如今我大周再啟寶船,其實也是先禮後兵之道。”  “是給周邊諸多藩屬國的一個警告,若是再有不臣之心,那就休怪我大周無情了。”  吳國公瞧見英國公比自己都積極的態度,他就大致猜測到了英國公心中所想。  真不愧是所有勳貴之中心眼最小的一個。  隨後,吳國公也跟著上前奏請。  “陛下,臣亦同意調撥寶船之事。”  “再者說,寶船這等死物,建造出來的目的不就是給我們使用的嗎?”  “難不成造出來之後就是擺在那裡讓人看的?”  “若真是如此,那我們還大費周章的造寶船做什麼?”  吳國公話音一落,朝堂內的其他朝臣也都紛紛進言。  這話說的有道理,這東西不用,你造出來乾什麼?難道是作為你工部牟利的工具嗎?  “陛下,臣附議,若是這些寶船造出來真的隻是讓大家看的,那這寶船不要也罷。”  “若是寶船無用,那臣懇求陛下停發寶船修建費用。”  左興國瞧見英國公與吳國公二人那堅定的態度,再看看周圍這些朝臣激動的表情。  他心中了然,一個必定是為了上次那五十萬兩銀子,一個應該是為了讓自己的寶貝嫡孫更安全一些。  至於其他人,

自然就是想要從工部獲得更大的利益了。  一想到其中的原因,左興國便不再抱有其他意見了,隻是故作羞愧的衝著仁治皇帝行禮認錯道。  “陛下,既然各位大人均認為當調撥寶船,那必定是臣愚鈍,是臣看問題的方式太過於片麵了。”  “臣知錯。”  左興國主動承認自己目光狹隘之後,他就直接退回到一旁。  徐仁存聽到左興國主動認錯之後,他的眼神微動。  若是真將寶船調撥給市舶司,那葉軒墨出海的安全性不就大大提高了?  那自己的謀劃不就失敗了嗎?  正當他猶豫之時,張嵩將頭微微一偏,眼神淡漠的掃了他一眼。  徐仁存瞧見張嵩那銳利的眼神,他瞬間冷靜下來,他明白,這是張嵩對他的警告。  難道葉軒墨是這位看重的人?  可是沒道理啊,葉軒墨與張嵩之間有聯係嗎?  當初在京城的時候也沒聽說葉軒墨與首輔有什麼聯係啊?  雖然還不清楚葉軒墨與張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但是徐仁存也不敢再多說什麼了。  仁治皇帝環視一圈,發現眼前這些人都沒有異議後,他還是神色淡然的望著自己麵前的所有人開口問道。  “各位愛卿,你們對於此次琉球之事可還有其他意見?”  瞧見無人開口之後,仁治皇帝便主動開口道。  “既然各位愛卿都無異議,那此事便暫時這麼定了。”  確定好出使琉球的一事,仁治皇帝神色平靜的開口問道。  “各位愛卿可還要其他事情要奏?若無事,便散朝吧。”  仁治皇帝此言一出,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內閣閣老司馬師便主動上前一步,朝著仁治皇帝躬身開口道。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若此番選定葉軒墨為出使琉球的主使,那寧波該如何處置?”  “如今紹興、台州、溫州三府尚有知府、同知、通判三職,可按以往舊例管理一府之事。”  “可是如今寧波之地,知府,同知兩職空懸,若是擅動葉軒墨,寧波府事如何處理?”

仁治皇帝一聽司馬師此番話語,他瞬間就猜到司馬師想要乾什麼了。  要不就是想要推薦自己的心腹,弟子前往寧波府任職。  要麼就是京城之中有誰擋住了他門下心腹,弟子的升遷之路,他想要將那個擋路者調離京城,好讓自己門下的弟子有機會升遷。  仁治皇帝雖然心中明白,但他也不會拒絕,故而他神色平靜的望著自己麵前的司馬師反問道。  “司馬閣老考慮周全,既然此事由司馬閣老提出,想必司馬閣老已有想法了。”  “不知司馬閣老心中人選是哪位英傑?”  司馬師身邊的幾位閣老瞧見他那舉動,一個個都在等待著,若是司馬師想推自己的弟子上位,那他們就要開口否認了。  畢竟不可能他們吵的嗓子都要冒煙了,你就直接撿個便宜。  司馬師感受到自己身邊幾位閣老傳來的敵意,他麵帶微笑的躬身行禮答道。  “陛下,臣建議由翰林院翰林侍讀黎淳調任寧波府同知一職。”  司馬師此言一出,他身邊那幾位閣老的態度立即變好,一個個都麵帶微笑的點頭同意。  翰林院的升遷變動太少,上麵無人調動,則下麵的人升遷無望。  如今他們的弟子,門生都在翰林修撰的位置上待了數年,隻要能調走翰林侍讀黎淳,那他們弟子的機會就來了。  到時候黎淳一走,翰林侍讀的位置一空,那就各憑本事了。  司馬師瞧見沒有人出言勸阻自己之後,他便繼續解釋道。  “陛下,若是我大周接連兩位狀元調任地方任親民官,那便足以說明我大周吏治清明。”  司馬師此言一出,他身邊的幾位閣老也紛紛諫言。  “陛下,狀元之才必有大用,將來必定穩坐朝堂,如今安排其體察民情,將來才不至於亂出決策致百姓於水火之中。”  “陛下,此言有理,暗合太祖皇帝之祖訓,凡上位者,皆需了解百姓之苦。”  “陛下,若不貼近民眾,那將來入朝為相,必定成為隻會紙上談兵之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