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站在身旁的東宮太子朱標對視了一眼。
是時候開始,今日的最後一項議題了。
而下方的楊禦史也在此刻,站了出來。
見到有禦史出列。
不少昏昏欲睡的官員,猛地醒了過來。
又要參誰啊……
這批攪屎棍天天就到處抓人痛腳……且看今天誰倒黴。
有人想著看熱鬨。
而部分,則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做了什麼事情沒有收好手尾……邊想邊冒冷汗。
至於少數留在朝堂的武官,如李文忠一類,那是直接就開始閉目養神。
看來又是文官狗咬狗的一天,幾個武官在心裡感歎著。
情緒已經醞釀夠了。
朱元璋抬了抬手問道:“楊禦史,還有何事要奏?”
隻見那楊禦史,深深地吸了口,似在平複緊張的情緒。
手還有些微抖。
“臣啟奏陛下,臣聞古之聖王,皆以法治國,明察秋毫,不容奸邪之徒存於朝野。”
最終,他還是振聲開了口。
得,這開篇就是要參人了。
百官聞那楊禦史的開頭,便知道,有人要倒黴了。
隻是這奸邪之人是誰,現在還沒說出來。
“今有某官,身居高位,卻背棄法度,罔顧民生,實乃朝廷之蠹蟲,社稷之患。“
楊禦史咬牙說了下去。
“驕橫跋扈,縱容家仆欺壓百姓。濫用職權,任人唯親,致使朝廷綱紀廢弛,法度不存。”
百官聽著,卻漸漸覺得有些不對頭。
有敏感的官員已經反應了過來。
參人是要講究章法的。
簡單來說,地位越低,說法越少。
地位越高,那說的話就得配得上這個數。
今天看這楊禦史,那是滔滔不絕,說個不停……
“夫為國者,以公正廉明為基,以民為本。而某官不恤國法,惟私利是求,乃失官德。其害民之行,既損朝廷之威嚴,又傷百姓之安寧。若不加以懲戒,何以示國法之嚴明?臣願陛下明察秋毫,洞察其奸,以正朝綱。臣雖微賤,竭誠為國……”
終於快要奏到最後,那楊禦史卻突然緩了口氣。
也讓憋了半天的百官,不自覺地也一同開始換氣。
“臣……彈劾胡惟庸胡大人!”
他的話,如一聲驚雷,在朝堂炸開。
最先反應過來的自然是胡惟庸。
官場老油子的他,並沒有因為一個小小禦史對自己彈劾就驚慌失措。
大概又是朱老板想派個人出來敲打一下自己吧。
前些時日的占城國案,確實處理得有些問題。
而家中那幾個仆人,近期又是囂張過頭了,一會回府也得懲戒下這些賤種了。
以剛才彈劾的罪狀來看,自己服個軟就算吧。
“楊大人……”胡惟庸一邊想著,一邊走出文官隊列,站到了殿中央,正準備說些什麼。
沒想到那楊禦史卻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
額頭冒汗的楊禦史提高了些音調,大聲說道:“彈劾胡惟庸胡大人!心懷異誌,圖謀不軌,有悖朝廷!”
若剛才的彈劾是驚雷。
那楊禦史剛才喊出的話語。
那便是山崩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胡惟庸。
包括朱元璋。
胡惟庸也是馬上就反應了過來。
這不是敲打!
這他媽想乾嘛?!
“楊大人你是在胡言亂語什麼?!”胡惟庸知道這些事情是決不能承認的,立馬開口怒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