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負重前行,老朱學習貿易(2 / 2)

還是種糧的甲村和種菜的乙村,在倆村的北邊還有個宰豚的丙村,此時甲村想吃豚肉了,便用糧食去丙村換,但丙村卻不需要糧食,此時該怎麼辦?”

對啊,甲村該怎麼辦呢?

朱元璋也同樣疑惑,同時也挺感激李晗的,知道他老朱家的忌諱,用豚字代替了豬字。

隻不過,其實老李不用如此避諱的,他老朱還沒小氣到那個程度。

“這時候,如果丙村想吃青菜,甲村便用糧食換來青菜,然後用青菜去換豚肉。

但問題是,如果乙村也不需要糧食呢?

那麼此時,甲村就必須找到一個乙村和丙村能夠共同接受的東西,來進行交換了。”

啊對對對!

朱元璋連連點頭,似心中有所明悟,但始終感覺還差點什麼。

“現在,聰明的甲村發現,乙村和丙村都喜歡海邊的一種貝殼,於是甲村便用糧食換了海邊的貝殼。

有了貝殼後,甲村便可以用貝殼隨意交換青菜和豚肉了,而乙村和丙村,也可用貝殼來交換豚肉和青菜。

於是,三個村約定,從今往後,便用貝殼來互相交換了。”

朱元璋一拍巴掌,對對,沒錯沒錯,此時,腦海中似乎想起什麼東西一樣,但就是具象不出來!

哎,腦子好癢!

“這個可以既可以用來交換糧食,又可以交換青菜和豚肉的貝殼,便叫一般等價物,當然,它還有個更通俗的名稱,貨幣!

為了更方便理解,老朱你也可以稱其為錢,亦或是,寶鈔!

當然,貨幣並不天然等同於一般等價物,但此中關係有點複雜,這裡不做贅述,老朱你隻需明白什麼是貨幣即可。”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朱元璋如醍醐灌頂般,雖然無時無刻不在和錢打交道,但從未想過,錢到底是怎麼來的。

似乎整個大明也沒人思考過這個問題。

“最初,人們發現金銀等貴重金屬的價值,便用金銀作為貨幣使用,但隨著貿易的逐漸擴大,而金銀卻是有限的,不夠用了怎麼辦?

於是便用其他物品來代替了,比如刀幣、銅錢等等,但刀幣和銅錢本身,卻並未具備金銀的價值,為何能流通起來呢?”

對啊,為何呢?朱元璋也忍不住思索著。

“有句話說得好,金銀天然是貨幣,但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這就引申出另外一個概念,交換價值!”

“貨幣,便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同一樣東西,其本質是,具有交換價值!”

交換價值?

朱元璋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但轉念一想,其實很好理解,即大家都能用貨幣來買各種東西。

換成老李的話說,便是能用貨幣進行各種交換,那可不就具有交換價值了麼?

“但貨幣卻不像金銀那樣,其本身並不具備價值,那麼交換價值從何而來,很簡單,朝廷的信用!

百姓之所以願意用本身不具備價值的貨幣來交換,便是因為貨幣是以朝廷的信用來托底的!”

看到這裡,朱元璋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他想到了寶鈔!

如果大明朝廷失去了信用,那寶鈔可不就成廢紙一張了?

看來寶鈔一事,得仔細詢問老李了。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用貨幣進行廣泛交換的行為,便是貿易!”

貿易的概念咱老朱理解了,如此而言,貿易確實對一國挺重要的,因為沒有交換,那大家都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裡可以延伸出一個新的問題,即朝廷最重要的職責,其實並不是獲得多少錢,而是保障貨幣的充分流通!”

此話何解?

朱元璋再次懵圈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