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大明雙狙人的可行性(2 / 2)

或許就是這些文臣玩得太變態了,導致明朝中晚期也出了那麼多不正經的皇帝吧。

接著,李晗看到朱元璋讓他去問問老天,差點沒笑岔氣了。

這個老朱真當咱老李是鹿力大仙呢?

雖然咱老李不懂問天,但咱懂科學呀。

這是進入小冰河時期的典型氣候特征了。

小冰河時期不光表現為氣溫明顯下降,冬季奇寒無比,而且夏季大澇和大旱頻繁爆發。

不過老朱的這一次來信,倒是解決了一個史學界爭執了許久的問題。

即是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的說是十五世紀明宣宗時,有的說是十四世紀末洪武年間。

從老朱的來信看,現在可以蓋棺定論了。

史學界中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大明王朝的衰亡與小冰河期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觀點並非空穴來風。

大明國祚長達二百七十餘年,期間天災頻發,幾乎未曾間斷。

尤其在明朝中後期,小冰河期的影響愈發顯著,氣溫驟降,洪澇與大旱等極端天氣接連爆發,糧食收成銳減甚至絕收。

百姓食不果腹,千裡餓殍……

否則百姓也不會喊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了。

這是個很重要的信息,得告訴老朱,讓他為未來提前做好準備。

不過有了土豆和紅薯的話,單單在糧食方麵,相信是能扛過去的。

土豆基本一年兩熟,但紅薯卻大不相同,北方地區由於日照少溫度相對低,一年隻能種一季。

在南方亞熱帶地區,好好種植的話,一年種兩季沒問題。

要是兩廣和瓊州等熱帶地區,溫度高日照充足,隻要方法得當,種上四季也是可以的。

看到信的最後,李晗撫摸著下巴,想要在大明建立狙擊小組?

雖然看起來,狙擊貌似就是一槍定乾坤,但前期的準備工作,卻是任務取勝的關鍵。

潛行、偽裝、隱蔽、偵查、通信,一環套一環,一個都不能少。

除此之外,狙擊隊員還得有極強的心理素質和臨時應變能力,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專業性訓練。

要想這些全部做到,以目前大明的實力,顯然不太現實。

不過呢,有自己的幫助,培養幾個簡配版的大明雙狙人,還是沒有問題的嘛。

潛行的話,大明夜不收的名聲,如雷貫耳!

夜不收早在元朝時就已有建製了,洪武早期,邊軍之中,夜不收就是重要的武裝偵查力量,隻不過到明宣宗時期,才正式成軍。

要知道,夜不收可是有一套詳細的訓練綱領和行動準則的,其專業性比起現今特種部隊,也不遑多讓。

《北征事跡》記載,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大同守將郭登一邊嚴陣以待,一邊派出夜不收營救英宗。

他們為此製定了周密的方案,詳細規劃了行動路線。

儘管瓦剌太師也先戒備森嚴,層層設防,夜不收的總旗仍然秘密潛入瓦剌營地,找到了英宗的關押地點並與他取得聯係。

告知英宗當夜有五名夜不收來營救他的消息和具體的出逃路徑,其過程雖無贅述,但期間的驚險和曲折可想而知。

後來由於英宗的膽怯,導致行動無疾而終,但此事也從側麵說明,隻要運用得當,特種作戰是能改變戰局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