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呀,論學辯理一事,自是我們讀書人最拿手,不過朝廷中也是能人輩出,不可小覷也。”
“非也非也,如今朝廷中的文官,都不願來摻和這件事,畢竟誰也不想得罪整個大明的文壇。”
“那朝廷會派何人來論學?”
“或許會是宋濂宋大儒的門生方孝孺吧,此人博學多才,口才犀利,聽說那日國子監學子圍攻匠造書院,便是被方孝孺一人給全都罵跑了!”
“區區方孝孺,何足掛齒,你們知道嗎,這一次論學大會,不光有藍智、王橋齡等大儒,還有一位名聲更在其上的大儒也會來這論學大會!”
此話一出,頓時引起了其他學子的興趣。
“哦?難道還有學識比藍大儒更勝一籌的讀書人嗎?”
“孤陋寡聞,諸位,你們可知道,嶽麓書院的山長,吳道行吳大儒!”
“什麼,吳大儒也來了?”
不少學子紛紛露出震驚的表情,吳道行的名字,在文壇如雷貫耳,在所有讀書人的心中,那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早在前朝時,吳道行便已經名滿天下了,其對於天理之道的見解,更進一步深化了程朱理學,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會是繼朱聖人之後的又一位聖人。
更不用說,如今不少學問高深的文人,都是他的學生,無數儒生學子,做夢都想成為吳道行的門生。
隻可惜,入嶽麓書院易,想要成為吳道行的關門弟子,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但這不妨學子們將吳道行當成聖人一樣來崇拜,如今能親眼見到這位大儒,學子們瞬時間就沸騰了。
“有了吳大儒坐鎮,朝廷無論派出何人,這論學大會,咱們文壇也是贏定了!”
“那還用說!”
“如果吳大儒來了,我一定要向他討教學問,或許會給他留下好印象,然後收我為關門弟子!”
“你也不照照鏡子,就你肚子裡的那點墨水,也不怕辱了吳大儒的門楣?”
“非也非也,吳大儒出的書籍,對各類經典的注釋,我都熟讀了無數次了,對其學問,早已了然於胸!”
除了儒生學子外,更有無數的百姓也前來觀看,他們並沒有學子們那般輕鬆,不少明事理的百姓明白,這一次所謂的論學大會,就是衝著匠造書院去的!
匠造書院的設立,讓他們看到了除了讀書科考外,老百姓還有另一條出路。
雖然目前書院隻收了兩千名學生,但他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匠造書院出現的。
這一次論學大會,如若朝廷辯贏了還好,匠造書院方能保留下來。
可一旦被文人辯贏了,那匠造書院便會關門大吉,屆時,他們這些百姓匠人,又該如何自處?
可現在看來,文壇這邊又是這個大儒那個大儒的,卻從沒聽過朝廷有哪個大儒。
看來朝廷贏的希望不大啊!
不少百姓心中暗暗下了決心,一旦朝廷辯輸了的話,他們便學那幫儒生一樣,請願!
向朝廷請願,也向那些文人請願!
匠人的技藝,也是學問,為何不能用官學讓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