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李氏朝鮮王國的平壤府城東有;大同門、長慶門,城南有;蘆門、含毯門,城西有;普通門、七星門,城北有;密台門,各門都地形險要,屬於易守難攻之處。
城外則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有幕府倭寇軍隊2千人,與平壤府的幕府倭寇軍隊形成犄角之勢。
主城內的幕府第一左副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16000餘人,都配備了先進的火繩槍(幕府俗稱;鐵炮)明中軍提督府左都督兼東征提督:李如鬆,命令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寧遠伯:李成梁,的家丁)率軍攻打牡丹峰。
中軍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右軍明東征左參將:張世爵,一起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明遼陽衛遊擊將軍: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駱尚誌,與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李氏朝鮮平安道防禦使:金應瑞、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一起的率領明軍喬裝為李氏朝鮮軍隊用來麻痹幕府倭寇,主張力攻城南蘆門與含毯門。
隨著坐鎮指揮的明東征提督:李如鬆,下達命令後,四城部隊們開始攻城,明軍金鼓大震令旗揮動,火銃隊、戰車營、火炮營,紛紛開火朝城樓上炸去,此戰打得相當激烈。
但幕府倭寇軍隊則依托平壤府城牆及城外各處堡壘的掩護,以火繩槍不斷射擊衝鋒的明軍。
頓時喊殺聲四起,城上城下勁弩齊發、巨炮齊轟、火銃齊射、戰車齊開,火焰蔽空震天動地,幕府倭寇們的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銃,但他們卻沒有威力強大的火炮,因為自幕府戰國時期以來,幕府倭寇軍隊還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遠程射擊的大炮,甚至連普通大炮都不曾見過。
故此明軍的火炮射出的鉛子炮彈不斷,掉落入敵營,給幕府倭寇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和威懾力。
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異常勇猛,從雲梯率先攻上城南含毯門城樓,幕府倭寇軍隊則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但他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江浙戚家軍兵團緊隨上城。
另一邊急於雪恥的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穿著李氏朝鮮三叉齊腰甲軍服,打著李氏朝鮮牙旗,混在李氏朝鮮軍隊中悄悄靠近南蘆門。
這讓一向輕視李氏朝鮮軍隊的幕府倭寇軍們並不在意,反而從容的將兵力調往陷於惡戰的北門中,直到他們看到李氏朝鮮部隊中有露出布麵甲以及齊腰鎖子甲時,才發現裡麵有明軍。
但是城下偽裝李氏朝鮮軍隊的明軍,卻已經和李氏朝鮮軍隊一起進攻了,先以李氏朝鮮軍隊打頭陣,進攻城南蘆門,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則率部跟隨著,駕呂公車攻上城樓。
明東征左副總兵與明東征左參將,下令用撞車,鑿碎城西七星門、明東征右副總兵率兵直接攻破城西普通門,大明各路軍隊乘勝與幕府倭寇軍展開了巷戰。
激戰時右軍明薊州鎮左參將: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但仍捂住鎖子甲大呼督戰,率部攻克峰頂。
而主將明東征提督的坐騎被倭**炮隊擊斃,城西普通門巷戰的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頭上缽盂直頂頭盔被擊中,依舊指揮明軍火銃隊與步兵進攻。
雖然明軍的單兵火力(指當時萬曆年間的各類火銃威力)不及幕府倭寇軍隊的鐵炮火繩槍射程遠、穿透力大、精準度高,隻有部分明軍裝備了與幕府倭寇火繩槍隊差不多殺傷力的鳥銃而已!
其餘明軍大多數都還在使用,較為原始的;單眼銃、雙眼銃、手銃、鐵銃、銅銃,等殺傷力不強的火器,要麼就是諸如;三眼神銃、四眼銃、五雷神銃、十方銃,等射擊密度大但精準度不高的火器。
不過好在明軍火炮營裝備了數量眾多的各類火炮,尤其以方便攜帶的虎蹲炮給與了幕府倭寇軍隊最重大的殺傷力。
而幕府倭寇軍隊的弱勢,巧巧在於他們國內幾乎沒有各類火炮,恰好明軍的火器又是以各類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幕府倭寇將領和倭寇士兵們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都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直接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他們的主要火力就是以火繩槍(鐵炮)為主的火器,畢竟安土桃山幕府國內缺鐵,且軍隊為各國藩主私有,無法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統一製造。
無論是武田家、織田家,還是德川家,即使是動員幕府全部力量,也隻能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臼炮而已,因此火炮主要裝備在幕府倭寇軍隊的水師船隊。
即便如此,幕府倭寇的水師火力還是弱得可憐,還有就是幕府倭寇軍隊士兵的盔甲基本上都是以竹製盔甲為主的鬥笠,隻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以竹製盔甲帶鬥笠,甚至沒有盔甲隻是穿布片而已,故此明軍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幕府倭寇。
而幕府倭寇軍隊則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砍裂破開明軍普通士兵的布麵甲(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