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鎮江大捷】(1 / 2)

此刻李氏朝鮮王國議政府急差李氏朝鮮通事連禮曹參判:樸弘文,再三前來辯解,說是邊臣失事,無關王國!

但是明定遼右衛副總兵:毛文龍,卻定要上本參奏,還要請登州衛、萊州衛、天津三衛的兵馬前來討罪,事情一度鬨大。

當時李氏朝鮮議政府左參政:樸弘緒,隻得計議道“朝鮮語:留他在此,畢竟為禍胎,還惹得奴酋前來騷擾,不如助他些兵糧,送他回島,可以兩全。”

隨後又讓李氏朝鮮禮曹參判來見,並說道“朝鮮語:殿下世受天朝大恩,卻並無異誌。看得本國海中,有一座皮島,可以屯兵,可以耕種,情願差人協助開辟,助其耕牛穀種屯田,若奴酋來攻,可發兵犄角。”

因此明定遼右衛副總兵才假意脫手答應。

於是李氏朝鮮方麵便備辦船隻,送他們去到皮島中,果然好一個所在。

而〈林畔館之戰〉後,明定遼右衛副總兵以皮島、鐵山島及寬靉堡等山區為根據地,大量招募遼東都指揮使司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海外勁旅。

另一邊的後金正藍旗貝勒:愛新覺羅·德格類,與後金鑲紅旗固山額真:愛新覺羅·嶽托、後金正紅旗台吉:愛新覺羅·碩讬,一起攻擊三岔河附近的明軍。

還到海州衛巡視,負責海州衛城防的後金海州衛總兵:張樂舁,急忙抬著轎子出來迎接。

入城之時後金鑲紅旗固山額真下令後金士兵不得擾民,不得搶奪百姓的財物,還不能住在城上,更不能進入民居。

次日,派遣出去巡視三岔河的後金探哨回來稟報,稱;橋梁被毀壞,且沒有船隻可以渡河,才放心率軍回去。

毛副總兵的鎮江之捷,讓明遼東總鎮巡撫:王化貞,自以為是立了奇功?但明遼東總鎮經略:熊廷弼,卻反駁道“我軍三方兵力尚未集結,文龍發動得太早了!致使敵人恨透遼地的人民,勢必會把周圍四衛的軍民屠戮殆儘,使東山軍民灰心,更讓李氏朝鮮君臣膽寒,還令河西軍隊喪氣,也大大的擾亂了三方並進的計劃,耽誤了聯絡李氏朝鮮王國的打算,若把它看作是奇功,實際上則是奇禍呢!”

這本奏折竭力批評王總鎮巡撫,等送到京城後朝臣們正把鎮江堡一役看作是大捷時,一聽到熊總鎮經略的話,心中多有不服。

此外明遼東總鎮經略又明顯地攻擊明兵部尚書:張鶴鳴,說道“本部院既然擔任遼東總鎮經略,那麼四方援軍理當由我調遣,而張尚書卻徑自發動,不讓本部院知曉,七月裡本部院向你兵部詢問軍隊人數,至今已有兩個月了,仍然沒有回答,看來本部院是空有總鎮經略之名,卻無其實啊!遼左的戰事都是張尚書和王總鎮巡撫一起辦的。”

這下明兵部尚書聽了更加惱恨他了。

9月24日,明南海子提督:劉朝,命人痛下殺手,以至其明南海子淨軍:王安,其死狀慘酷異常。

自此以後,在整個內廷後宮之中明奉聖夫人:客印月、明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代替王安接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初期魏忠賢不識字,本不能進入司禮監。

但有明奉聖夫人求情以及魏忠賢從小服侍明熹宗:朱由校,有了這些感情基礎上,才破例讓他總管司禮監。

再加上司禮監掌印太監位置空缺,因此魏忠賢便順利接管過來,還把之前明南海子淨軍:王安,留在司禮監名下諸位宦官,逐一清除出宮,轉而加派自己的人手,安插各方眼線。

同時明遼東總鎮巡撫:王化貞,上書詳述了東西兩邊的情況,還說“敵人放棄遼陽衛不加守備,河東失陷地區的將士們日夜盼望官軍開到,就等抓了敵將來投降,而西部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都願意以兵助我,敵人駐守海州衛的兵力不過兩千人,河上隻遼地士兵三千人而已,如果派軍隊悄悄過去夜襲,勢在必得,南防遼南四衛的敵軍得知遼陽衛失守一定北歸,屆時我軍憑借險要的地勢,來打擊他們惰歸的軍隊,定可以一舉殲滅。”

此舉明兵部尚書:張鶴鳴,認為對,上書說“機不可失。”

明都察院貴州道監察禦史:徐卿伯,也促成此事,奏請朝廷調派明遼東總鎮經略:熊廷弼,進駐廣寧衛,明薊遼總督:王象乾,則移駐山海衛附近調度。

正好明遼東總鎮巡撫又飛章上奏說“敵人因為官軍收複鎮江堡,就驅趕、搶劫周圍遼南四衛的屯民,致使屯民們現在占據鐵山死守,殺傷了敵兵三四千人,敵人把他們圍困得更緊了,應該馬上前往援救。”

於是兵部越發催促進兵,明遼東總鎮巡撫就在這個月裡渡過河去,準備過三岔河。

但當明遼東總鎮經略迫不得已讓出山海衛,駐兵廣寧右屯衛時,卻飛章上奏稱“海州衛取易守難,不該輕舉妄動。”

這才使得明遼東總鎮巡撫不得已又撤回來,畢竟之前三岔河橋梁已經被後金軍摧毀,且需要大量船隻載士兵過河才行,又擔心河對岸有伏兵,因此隻能撤退。

說來這王總鎮巡撫平日裡不善於學習軍事,因此輕視大敵,好說大話吹牛,對於文武將吏們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又與熊總鎮經略抵觸得厲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