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9日,三王即將啟程趕赴封地,由順天府征用馬車四千四百四十三輛,役夫八千四百九十六人,給三王儀衛司、群牧所、護衛指揮使司,等官員和校尉俸廩及道途諸費。
4月12日,李氏朝鮮仁祖陵陽大君純孝郡王:李倧,在確認後金聯軍撤離後,才北上回到王京漢城府。
而後金主帥二貝勒:愛新覺羅·阿敏,在北撤途中遭遇到了皮島部明東江總兵:毛文龍,以及部分李氏朝鮮義軍的襲擊,隻能留下部分軍隊殿後,自己則率先撤離。
4月18日,後金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出城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還下令讓殿後的後金蒙古聯軍們以防範毛總兵為由,留兵3千人(1千女真兵、2千漠南蒙古兵)駐防義州府,繼續與龍川都護府龍骨山城的李氏朝鮮義軍和皮島部明軍。
外加明水師監軍:胡良輔,所率的天津三衛、覺華島、登萊兩府援軍們一同作戰抗擊後撤的後金蒙古聯軍,並與李氏朝鮮王國又取得聯係。
隨後李氏朝鮮郡王就上奏大明天子,向明熹宗:朱由校,彙報道“啟奏陛下,臣等降胡虜乃是迫不得,還請陛下原諒。”
此舉得到了明熹宗的批準。
4月23日,駐守在寧遠衛的明禦馬監掌印太監兼山海衛監軍:劉應坤,立即向明熹宗彙報了一份奏折,其內容是指袁巡撫排擠走王總鎮經略,又私自與東虜建奴韃子議和。
在東虜建奴韃子全力東征時,還不救援東江鎮與李氏朝鮮王國,更沒有趁機北伐直搗夷奴巢穴,導致東部漠南蒙古諸部開始倒向了東虜建奴。
而他也發表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以明寧夏衛總鎮總兵:杜文煥,調來遼東都指揮使司駐守寧遠衛、明廣寧前屯衛總兵:尤世祿,移駐廣寧中屯衛(後金叫錦州)、明撫寧衛總兵:侯世祿,移駐廣寧前屯衛、明援剿副總兵:左輔,加「前鋒總兵官銜」移駐廣寧中左守禦千戶所(大淩河堡)明熹宗均予以批準。
另一邊趁著後金蒙古聯軍們東征李氏朝鮮王國之際,明遼東總鎮巡撫:袁崇煥,已經派遣了明平遼總兵:趙率教,來監督修築好了;廣寧中屯衛、廣寧中左守禦千戶所(大淩河堡)、廣寧中屯守禦千戶所(鬆山堡)這三城的防禦,以加強寧遠衛北部軍事基地。
然而明廣寧前屯衛總兵還未入廣寧中屯衛,明前鋒總兵:左輔,也未入廣寧中左守禦千戶所(大淩河堡)就被修養了近一個月的後金天聰汗下令集結大軍準備南下攻明。
5月初6日,後金天聰汗以大明在廣寧中屯衛、廣寧中左守禦千戶所(大淩河堡)、小淩河驛,等地修築城防並且屯田,認為沒有議和誠意為借口,實際上是想趁著東征李氏朝鮮之大勝,借助後金聯軍士兵,打著替父汗報仇名義出征。
他親率數萬後金蒙古聯軍兵出汗庭盛京城,舉兵向西大舉南下。
很快明遼東總鎮巡撫就從夜不收探報口中,得知後金聯軍已經渡過遼河的消息後,立即部署指令讓明山海衛總兵:滿桂,移駐廣寧前屯衛,明薊州總鎮西協總兵:孫祖壽,移駐山海衛,明薊州總鎮東路副總兵兼後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黑雲龍,移駐廣寧中後守禦千戶所(一片石地區)。
至於廣寧中屯衛的防禦則由明前鋒總兵:左輔,統明廣寧中屯衛鎮撫使:金國奇,為左翼,以明廣寧前屯衛副總兵:朱梅,為右翼,明平遼總兵:趙率教,居中調度。
再以明廣寧中屯守禦千戶:賈勝,領騎兵東西策應,明山海衛監軍:紀用,移駐到廣寧中屯衛,明薊遼總督:閻鳴泰,則移鎮至廣寧中前守禦千戶所。
明軍兵力分布為關內4萬人、關外8萬人,內外呼應,脈絡相聯。還下令廣寧中屯衛的兵馬不得退入寧遠衛,要堅壁清野,相機堵剿。
5月初9日,後金天聰汗率兵到了廣寧衛、廣寧中衛、廣寧左衛、廣寧右衛,的明軍舊防區地帶,當即傳令後金多羅貝勒:德格類、後金鑲藍旗和碩貝勒: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後金鑲白旗台吉:愛新覺羅·阿濟格、後金鑲紅旗貝勒:愛新覺羅·嶽讬、後金正紅旗貝勒:愛新覺羅·薩哈廉、後金汗王長子正藍旗貝勒:愛新覺羅·豪格,一同率領護軍精騎為前隊。
攻城諸將均率綿甲軍出動還攜帶雲梯、盾牌等器械作為後隊,親自同後金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後金二貝勒:愛新覺羅·阿敏、後金三貝勒:愛新覺羅·莽古爾泰,率領的大軍居中,八旗總共有三隊,魚貫而行。
後金聯軍行進時,還分為;前、中、後,三隊列陣,而作戰時則列為;左、中、右,三路依次進攻。
5月10日,後金天聰汗來到廣寧右屯衛,後金巡邏隊當即抓住了明軍哨卒,經訊問後得知;廣寧右屯衛僅有數百人防守,而小淩河驛、大淩河堡雖修城未竣,但也有軍隊駐防,目前廣寧中屯衛已修繕完畢有馬步卒3萬人。
於是後金天聰汗開始布置作戰方案。
5月11日,後金軍由縱向的前、中、後三隊,調整為橫向的左、中、右三路,由後金天聰汗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撲大淩河堡、後金大貝勒、後金二貝勒、後金鑲紅旗貝勒以及後金總兵、判明將領、後金鑲藍旗固山額真等人,親率兩紅旗和鑲藍旗的兵馬為右翼,直撲廣寧中屯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