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在11月10日,袁督師就上疏明毅宗稱“臣懇請陛下讓我部兵馬進入薊州稍作休整,在細致地偵察一下敵我形勢,然後嚴格注意東虜建奴韃子的動向,定會奮力阻截住他們,一定不會讓東虜與北虜越過薊西半步。”
也使得後金蒙古聯軍們不與換防的關寧駐軍交戰,而是直接繞路到東北方向的順天府順義縣,再往通州衛出發。
11月14日,袁督師的探報夜不收,偵察到了後金蒙古聯軍大隊已經潛越過薊西,這樣袁督師在薊州的第二道防線阻攔又徹底落空了,(疑似袁督師與後金蒙古聯軍故意做樣子,演戲糊弄朝廷的?)。
然而實際上袁督師還沒等朝廷回複,就以軍情緊急為由,直接采取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方法,又是一邊前進一邊下令地方駐軍換防。
不過袁督師在薊州攔截失敗後,並沒有選擇直接往西尾隨而去追擊後金蒙古聯軍,而是前往位於薊州西南的河西務。
還打算設立第三道防線[通州三衛]用來阻截。
不過這也導致了兩支後金蒙古聯軍的兵峰,都已經到達了通州衛附近,距離京城隻有40裡地了!
為此明毅宗大怒,直接下令讓袁督師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把後金蒙古聯軍給趕出去,另外又不斷催促集結各路勤王明軍們,來到京師做好兩手準備。
11月16日,袁督師帶領下的關寧軍才急行軍到達河西務,由於河西務在天津三衛和北直隸帝都之間,大約離京師120裡,位於順天府三河縣西南、通州三衛東南。
而此時後金蒙古聯軍們則是已經接近了通州左衛。
在探報口中得知袁督師會在通州三衛設防?
於是再次繞道順義縣、三河縣與宣大明軍作戰並直奔京城而來,其中還擊潰了明宣府總鎮總兵:滿桂,本部兵馬。
這時的後金蒙古聯軍們直接選擇了圍攻京師,導致了雙方的戰線,都推到了京師城下,眼看戰事緊急袁督師也不得不給出一個說法了,就在河西務召開軍事會議。
之後9千關寧鐵騎先行出發,其中明寧遠衛標統:吳三桂,日夜趕路行進120裡入京,彙報東虜入侵京師戒嚴的消息,因此關寧軍便駐紮在了京師外城廣渠門外。
麵對後金蒙古聯軍們的大舉進攻,頓時讓明毅宗有些亂了方寸,他一時之間竟不知啟用誰來當做主帥?
經過內閣商議後,首先推出啟用年屆七旬、且已經退休在籍的前任明遼東總鎮經略:孫承宗,來做統帥,畢竟孫督師熟知東虜建奴韃子的戰略,由他來負責京畿地區的防務,那是在合適不過了。
但是此話一出,當即就遭到了有私人恩怨的明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王在晉,的反對,以孫督師年老體衰不堪重任為由,想勸退皇帝陛下。
可最終明毅宗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決定啟用孫督師,便讓孫督師連夜從老家保定府高陽縣趕來京師,任命他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督理京城軍務。
還派他前往通州三衛督理兵馬錢糧。
其次明毅宗手諭袁督師讓他調度各鎮援兵,此時共有四個鎮的明軍前來勤王,除了袁督師的關寧軍外,還有明昌平州總兵:尤世威,駐密雲後衛、明大同總鎮總兵:滿桂,駐順天府順義縣、明宣府總鎮總兵:侯世祿,駐順天府三河縣。
再次加強了對京師內城、外城、皇城、紫禁城,這四城的防禦體係。
隨即明毅宗也開始下令,讓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功臣宿將,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牆協助巡邏和守衛,另把大明天子上直親軍26衛抽調出來,配合五城兵馬司、京軍三大營共同守城,僅保留騰驤四衛作為禦前護駕衛隊。
同時還讓十二監、四司、八局的宦官們也都來守城,並由從順天府順義縣退守下來的宣大明軍負責駐守北部內城德勝門。
很快在11月20日,後金蒙古聯軍大舉兵臨京師內城城下,附近衛所駐軍要麼入京勤王,要麼繼續固守衛所,要麼四散而逃!幾乎京師周邊所有兵力都在源源不斷地集結。
明毅宗任命多位官員,協理京營戎政,練兵籌餉,料理守禦,但京師已有很多年沒有經曆過戰爭了,這就導致城防疏薄單弱。
但是前方戰況卻是一觸即發,京門初戰首先在內城德勝門外打響,城外的明軍,主要是明大同總鎮總兵:滿桂、明宣府總鎮總兵:侯世祿,的勤王部隊,外加參加戰鬥的城上衛戍以及附近退入京師的駐軍。
巳時,後金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親率後金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後金鑲藍旗和碩貝勒: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後金鑲紅旗貝勒:愛新覺羅·嶽讬、後金廣略貝子:愛新覺羅·杜度、後金正紅旗貝勒:愛新覺羅·薩哈廉,等將領並統領右翼後金四旗,以及右翼漠南蒙古科爾沁騎兵,向德勝門的宣大明軍部隊發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