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乾戈征戰】(2 / 2)

另一邊身處在內城廣寧中屯衛城中的,明廣寧中屯衛總兵也不敢坐以待斃,隻能率軍經常出擊與滿蒙聯軍打巷戰,以奪回被占領的東關。

祖總兵與八旗軍交戰二十餘年,非常熟悉他們的戰術,知道怎麼樣對抗最為有力,就是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

而這個想法恰巧與洪總督的意見相似,所以洪總督雖然集合了各方大軍,但卻遲遲不敢向前決戰。

4月15日,滿清太宗由於出鼻血臥病在床不方便帶兵出征,因此就把滿清帝國的家底全部交給了滿清和碩睿親王,總計滿蒙聯軍11萬人,外加5千李氏朝鮮軍隊。

4月25日,進駐到寧遠衛的明薊遼總督不敢輕易冒進,便派出夜不收前去窺探廣寧中屯衛局勢,並向朝廷彙報稱“大敵當前,兵凶戰危,解圍救廣,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廣寧中屯衛之急。”

但是明兵部尚書:陳新甲,卻顧不了太多,畢竟眼下國庫空虛,又遇到上中原地區天災人禍瘟疫橫行,既要救治災情、又要養藩王開支,還要出錢打壓農民軍造反,因此關外十三萬人日夜的軍費實在巨大有些耗不起。

他便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不停下達兵部號令催促明薊遼總督進軍,就連明毅宗也下詔讓明薊遼總督即刻進軍不得有誤,對此還讓明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馬紹愉、明兵部職方武選清吏司主事:張若麒,兩人負責充當寧遠衛監軍督促決戰。

7月26日,明薊遼總督在寧遠衛誓師祭旗,率領八大總兵,大明馬步騎兵十三萬人北上出征,相繼過;連山驛、塔山堡(寧遠中左守禦千戶所)、杏山驛。

7月28日,北伐明軍到達廣寧中屯衛城南乳峰山、鬆山堡(廣寧中屯守禦千戶所)一帶,關寧鐵騎主帥明寧遠衛總兵:吳三桂,在得知前方就是滿蒙聯軍大營時,主動請求出戰打先鋒,得到了批準。

因此由吳總兵帶領下的關寧鐵騎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麵抵擋住了滿蒙聯軍20門紅衣大炮與10門神威大炮的火力,繼續向前衝擊滿蒙聯軍步騎兵陣營。

後方的明軍火器也輪番上陣炮轟,而滿蒙聯軍仿造的神威大炮射程,及殺傷力也遠不如明軍火炮,僅有20門紅衣大炮威力還算可以,並且清軍火銃經常炸膛,導致清軍僅有弓箭手還能壓製明軍步騎兵火銃隊。

再加上宣大明軍騎兵以配合著關寧鐵騎衝鋒,導致滿蒙聯軍死傷慘重。

7月29日,明薊遼總督又命明宣府總鎮總兵:楊國柱,率領宣大明軍攻打西石門,怎料卻中了滿蒙聯軍的埋伏,東虜與北虜軍隊四麵呼降,明宣府總鎮總兵隻能歎息道“此地乃是本鎮兄長之子,昔年殉難處也,今本鎮豈能獨為降將軍也!”

說罷便下令宣大明軍奮力反擊,交戰中明宣府總鎮總兵中箭身亡,明薊遼總督就以明山西總鎮總兵:李輔明,代替繼續強攻,並以車營跟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狼兵作為壓製,打得滿清和碩睿親王與滿清和碩鄭親王丟盔棄甲。

一時之間明軍士氣大震,還將吳總兵列為首功,稱讚道“長伯英氣勇略,兩年來以清廉和英勇,大大振奮了遼東兵馬的勇氣,作戰的氣勢更足,特彆是此次作戰戰功猶多。”

明薊遼總督打算搶占製高點擺開陣勢,到時候就可以居高臨下打防守反擊,而滿蒙聯軍就隻能仰攻,無法發揮騎兵的威力了。

因此初戰滿蒙聯軍失利幾至潰敗,待戰報傳入滿清國都盛京城後,瞬間讓滿清太宗對滿蒙聯軍失利很是擔憂,畢竟他知道,決戰的時刻已經來了,如果坐視明軍主帥洪總督吃掉滿蒙聯軍主帥滿清和碩睿親王的話。

那麼大清帝國的家底就要全部賠光了,隻怕下一步就是明軍黎庭掃穴,而滿洲怕是要亡國滅族了。

因此滿清太宗並沒有在意,自己身體還流著鼻血,就起身披上戰甲,帶領盛京城內最後一萬留守軍隊火急火燎趕赴前線。

8月初9日,滿清太宗帶病急援晝夜兼行500餘裡,才終於到達廣寧中屯衛城北的戚家堡,他下令分軍駐守;王寶山、壯鎮台、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等重要地區切斷明軍物資以及出路。

其次滿清太宗還登上山崗觀看明軍陣形,見到明薊遼總督的陣形布置嚴密,就感歎道“女真語:人們都說洪總督善於用兵,看來果然如此,我們的兵將一定要小心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