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勝利轉進(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邊 3798 字 6個月前

張迪軍在銘州的抵抗異常頑強,劉光世軍多次進攻未果,遲遲無法突破城防。在方夢華的策劃下,張迪巧妙地利用城內地勢和軍事布防,將劉光世的攻勢一次次化解。此時,城內的百姓已經在張迪的安排下,有序撤向太行山。

然而,隨著呼延綽的追兵漸漸逼近,銘州的局勢變得愈加緊張。張迪意識到,自己必須儘快撤退,否則將被困在銘州無法脫身。

「撤!」張迪果斷下令,放棄了最後的防禦,帶領剩餘的軍隊撤離銘州。

隨著楊誌軍的牽製,張迪軍成功將大部分百姓轉移至太行山區。待轉移完畢,張迪一聲令下,軍隊迅速撤離銘州,向山中隱秘的據點轉移。

在楊誌和高托山的策應下,張迪軍成功將約八萬名願意跟隨的百姓轉移到太行山的磁山、滏山和隆慮山一帶,建立起新的據點。這一係列轉移行動緊張而有序,百姓們踏著艱難的山路,將自己的未來寄托於這片新開拓的土地。

磁山、滏山和隆慮山這些地形險要的山區,成為張迪軍和百姓們的安全港灣。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知道,這是為了逃避宋軍的圍剿,也是為了抵抗未來金兵的侵襲而做的必要準備。

與此同時,張迪軍中的水賊部隊則留守在巨鹿澤,這片澤地水網縱橫,易守難攻,成為河東與京東綠林會聯絡的中間呼應點。隨著據點的建立,河東綠林會的版圖逐漸擴展,方夢華的戰略布局也日漸成形。

楊再興原本隻是一個小股流匪,對隆慮山並無深厚感情。他原計劃劫掠些盤纏後南下郢州,投奔舊識曹成。然而,命運的安排讓他與楊誌相遇並拜了楊誌為叔父。

「再興,你若留在河東,將來必有大作為。」楊誌曾經對他這麼說。楊再興對這位叔父心懷敬重,也正因如此,他選擇留在了河東。

隆慮山與抱犢山相鄰,離他的家鄉湯陰縣也不遠。楊再興認為,留在這裡不僅能夠保護鄉裡,也能依靠河東綠林會的力量,在這動蕩的時代中闖出一片天地。隨著河東綠林會的勢力逐漸擴展,他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完成銘州的行動後,楊誌與張岑護送方夢華,悄然向東越過宋軍的封鎖線,準備前往梁山泊。為了避開劉光世軍的封鎖,他們選擇了一條偏僻的小道,繞過大名府的封鎖線,前往梁山泊的途中還需避開敵軍的巡邏。

夜幕降臨,三人騎馬穿行在荒野中,周圍隻有蟲鳴和遠處的狼嚎聲。方夢華坐在馬背上,耳邊風聲呼嘯,她知道這一路充滿危險,但她也明白,這是必須經曆的考驗。

「前方有一隊宋軍的巡邏隊。」楊誌低聲提醒道。

張岑迅速做出判斷,「我們可以繞過他們,從旁邊的小路過去,不過這樣會多走一天的路程。」

方夢華思索片刻,點頭道:「小心為上,我們繞道。」

這一路並不容易,劉光世軍的大軍壓境,大名府的防線尤為嚴密。但楊誌和方夢華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利用夜色和當地地形的優勢,屢次避開了宋軍的巡邏隊伍。

在經過數日的艱苦跋涉後,他們終於到達了壽張縣梁山泊的邊緣。梁山泊,這個昔日的綠林豪傑之地,已經不再是往日的模樣。隨著許多兄弟的離散,梁山泊的名聲已大不如前。

然而,方夢華此行並非單純為了尋求聯盟。她知道,這股力量如果能夠重新凝聚,將會在未來的抗金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