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丈田畝後的田賦收入也已經到達了極限。
至於對外的收入,也借了糧,還要了筆賠款,但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唯獨商貿還一直在不斷地讓大明從外麵賺取利益。
但如果商稅不提高,不徹底全麵的開海,朝廷通過對外貿易所獲得的收入就隻會局限於官營產業的分利與部分關稅收入。
“國庫的歲收必須繼續增長,不能因為現在歲收已經遠超先朝,就得過且過,就耽於享樂!對於接下來,增加歲收之事,諸卿有何良策?”
朱由校因此問著自己的重臣們。
作為一名握有實權的皇帝,他自然不能先說出他自己的想法,那樣就會造成大部分官員都會違心地順從他的想法。
畢竟在場的閣老、尚書們,哪一個不是精明至極的家夥,都有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本事。
所以,朱由校先問了一句。
“以臣之見,當取消士紳優免,官紳一體納糧當差。”
這時候,方從哲先回了一句。
他比誰都要了解自己這位已經相處了六年的天子。
方從哲知道自己這位陛下是一位不安分的主。
銳意革新,而且野心很大,既想要國家越來越強盛,又想要讓百姓越來越富,這樣一來,就得要朝廷收入越來越多,又不能增加百姓負擔。
所以,方從哲早就想好該如何給皇帝出一條增加財政收入的解決之策。
而這條解決之策就是官紳一體納糧。
不是提高商稅。
方從哲自然知道提高商稅可以給朝廷帶來更多的稅收,而且不影響平民百姓。
但方從哲沒那麼做。
倒也不是他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願意提高商稅的。
因為皇帝給他的好處,即便商稅從三十稅一變成三稅一,也不影響他方家的富貴。
而方從哲沒有提商稅的事,則是因為,他也知道,在全國提高商稅會有多大的難度,會有造成多大的動蕩,畢竟,全天下的權貴士紳,無論文臣武將,都是靠經商低稅率大筆大筆地賺著錢,還有普通士民,也有不少是靠著低商稅發的家,並越來越富足,如果突然提高商稅,反對聲會很大。
方從哲現在還不敢冒這個險,他怕因此反而把國家搞亂。
所以,方從哲提出了官紳一體納糧,徹底取消權貴士紳的優免特權。
在方從哲看來,這樣做都比提高商稅要少很多阻力,畢竟這樣不會讓靠經商為業的普通士民和權貴士紳們的利益都受影響。
而且,方從哲覺得,朝廷儘可能地多收一些糧食,比多收一些銀子好。
因為糧食在朝廷手裡如果再通過糧業局搗騰一下,也能產出更多的利來,畢竟現在大明的商品比之前還要受歡迎,白銀也因此更多的流入大明,使得銀價持續走低,而糧價則因此依舊在上漲,明顯持糧比持銀更劃算。
朱由校聽了方從哲的提議後,沒有表態,隻問著其他大臣:“諸卿以為這官紳一體納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