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該來的總是要來的!”
“一會兒去了中軍大帳,不要爭論,一定要共進退,不要想著投靠明軍,我們沒有機會了!”
傳令兵走後足足過了半炷香的時間,一名首領才出聲打破了大帳內的沉悶。
眾人相互看了看,隨即做了一些安排後,朝著中軍大帳而去。
至於什麼安排,那肯定是防備建奴和扶桑兩方突然對他們動手了。
正常情況下,他們這些首領是不需要來參加這種商討的,可誰讓他們推舉的盟主反叛了呢?他們隻能硬著頭皮來了。
半刻鐘後,眾人在中軍大營之中,皇太極、保科正之、柳生宗矩等大金、扶桑兩方的高層齊聚。
皇太極和柳生宗矩等人看著蒙古諸部首領的眼神很複雜和糾結,圖魯拜琥汗已經反叛了,誰也不知道剩餘的這些部落中還有沒有反叛的。
已經反叛的還好說,如果還有潛伏的等著明軍進攻時突然發難,那才是最致命的,防不勝防。
但現在沒法決裂,一旦決裂,會將這些人推入到大明一方。
即便不倒向大明,蒙古諸部也有五萬多人,三方聯軍就少了五萬多,在兵力上和大明對比就不占優勢了。
更可怕的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圖魯拜琥汗是什麼時候決定接受大明反叛的,是聯合之前還是大戰之後。
如果是之前倒也罷了,可若是大戰之後,那就說明有人接觸了他,換句話說,大明的人視他們聯軍大營如無人之境。
既然能摸到圖魯拜琥汗身邊,那他們這些人身邊會不會也有?
如果暗殺他們怎麼辦?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想了想後,皇太極看著蒙古諸部眾首領:“諸位,對於圖魯拜琥的反叛,本汗很震驚也很失望,一部首領、諸部盟主竟然背叛了我們,這種人人人得而誅之!”
“諸位也不要想著投靠大明,你們不妨想一想,大明派來的人到底是怎麼做的,是讓你們蒙古諸部都投誠,還是隻讓圖魯拜琥投誠?
如果是前者,那就說明圖魯拜琥欺騙你們也欺騙的大明,以圖魯拜琥救下大明百姓的功勞,你們若是倒向大明,你們覺得崇禎會怎麼處理?
殺了圖魯拜琥,那對百姓和將士都沒法交代,
若是不殺,這是欺君之罪。
接受你們,那你們兩者之間這種大仇沒法調和,朝廷一直不放心,關鍵的是口說無憑,還沒有證人在場,朝廷隻會相信圖魯拜琥。
所以最後的可能就是不會接受你們,反而會直接乾掉你們,如此才能給圖魯拜琥和那些他們救下的百姓一個交待。
如果是後者,那就說明大明壓根就沒有看上你們,換句話說你們沒用,既然如此你們投降也不會要你們的。”
嘶……
蒙古諸部首領倒吸了口涼氣。
仔細一想,可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此刻的眾首領,眼中有糾結、仇恨、憤怒、不安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糾結的是大明朝廷對他們的態度;
憤怒的是他們推選的圖魯拜琥汗對他們的不信任和背叛;
不安的是圖魯拜琥背叛後帶去了他們的部署和計劃,以及沒有了人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