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神色肅然,解釋道:“回稟官家,臣覺得大宋銀行的監管,必須要設立一個監察禦史,專門監督大宋銀行的一切。”
“由此而推廣,整個朝廷都應該真正監察。”
“我朝前期,雖然有禦史台,可是禦史台的多數官員,大多數以其他的官員兼任,乃至於還有禦史台和諫院,使得禦史台真正的職責分開了。”
“後來雖然合並,實際上依舊散亂,沒有足夠的影響力。”
“可以說,我朝的禦史台就是擺設,並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
一番洋洋灑灑的話,曆數朝廷的執政得失。
實際上,這也是大宋本身的問題。
禦史台的存在,是皇帝要監察官員,可是到了北宋後期,禦史台主官的人選都由宰相舉薦,這就使得禦史台成了宰相的打手。
宰相看誰不爽,就可以指使禦史台的人去彈劾,從而達到打擊政敵的效果。
這是便宜爹趙佶的大問題。
在趙佶當皇帝階段,從不過問朝政,把政務交給了蔡京、童貫等人負責,更是使得禦史台形同虛設。
趙桓很認可李綱的分析,點頭道:“李公的提議,朕是很滿意的。”
“隻不過,這些事情一步步來,先讓陳東回朝述職,重塑禦史台。”
“下一步,推動陳東入政事堂拜相,加強禦史台的話語權。”
“最後,就可以安排禦史台的人監察天下,讓貪官汙吏聽到禦史台三個字,就聞之色變。”
趙桓正色道:“不肅清吏治,天下就要亂了。天下亂了,朝廷就要亡了。歸根結底,還是要讓百姓更好。”
李綱深以為然道:“官家聖明!”
趙桓說道:“大宋銀行設立監察禦史的事情,等陳東回來就安排,讓他親自盯著。隻不過陳東現在,到哪裡了?”
李綱回答道:“回稟官家,陳東今年沒有北上,反而去了南方,去了福建路的建州巡視,走得非常遠。”
趙桓心中也是讚歎。
陳東一早的時候在京畿路,又去了河西路、河東路,連帶著北方走了大片地區。
如今去了更南方的福建路。
這是好事情。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當陳東在地方曆練了,見識了千奇百怪的事情,見識了民生疾苦,知道了地方貪官汙吏的各種手段,未來在朝廷主持禦史台,才能遊刃有餘。
都說宰相必起於州部,陳東這樣負責監察體係的人,如果沒經曆過地方上的事情,什麼都不了解,就難以應對各種事情。
監察官員,不僅要有剛直不阿的心,更要有足夠的手段。
簡而言之,你要比壞人更聰明,更有手段。
否則,隻會被耍得團團轉。
趙桓吩咐道:“傳旨召陳東回朝,不過也不必催促,讓他辦完了事情抓緊回來就是。”
“臣領旨!”
李綱行了一禮就躬身退下。
趙桓坐在殿內,忽然想到了離開東京的趙佶,之前傳回消息,說是趙佶離開了東京城,一路往京畿路的西南方去了。
之前是在鄧州,快要去襄州境內了。
如今,恐怕在襄州了。
趙佶去微服私訪,趙桓覺得挺好,讓趙佶見一見地方上的真實情況,也讓趙佶知道他執政多年的問題。
……
襄州,襄陽縣境內。
在襄州的北方,則是之前張叔夜鎮守的鄧州。
在張叔夜的治下,鄧州的整體情況還算不錯,所以趙佶帶著人微服私訪鄧州,還是挺不錯的。
襄州的情況卻不一樣。
雖說襄州是北上南下的交通要道,境內更有漢水流經,水資源豐富。
可是,前些年地方的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加上官員貪汙腐敗,導致襄州一團糟。
陳東巡查地方,襄州知州被抓了,許多官員也被處死,上上下下清洗了一批,重新換了官員來,才稍微好了些。
也僅僅是稍微改善,畢竟地方艱難,該繳納的賦稅不能少。
百姓的日子,隻是比前些年好些,勉強沒了賊匪而已。
襄陽縣西北麵。
這些地方不像是襄陽城,或者是襄陽南方繁華富庶,因為襄陽縣的西麵接近房州,山多地少,不像是襄陽的平原地區開闊平坦。
偏偏,趙佶卻樂意走這些地方,覺得能了解到地方上的真實情況。
現如今,跟在趙佶身邊的貼身太監名叫王陸。
這是黃經後續才安排的。
王陸三十開外,做事情也謹慎,嘴巴也比較甜,趙佶倒是頗為喜歡,所以他帶著王陸來了,身邊也有一些護衛跟隨。
剛開始離開東京城,王陸和護衛都比較緊張,連趙佶也擔心自己的安全。
後來走了一段路,發現沒什麼賊匪,也沒碰到過劫匪,趙佶就讓所有的護衛遠遠跟著就行了,不要一直跟在旁邊。
一大群護衛跟著,趙佶無法看到真實的情況。
如今,趙佶讓護衛遠遠的跟著。
趙佶帶著王陸,隻有兩個人一路往附近的村子去,因為周邊是山坡,村子坐落在山坡下,環境比平原地區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