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通誌》:“辛醜,明江陰陷,閻應元等死之。攻守凡八十一日,兵民無一降者。城破,殉難者比比皆是,屍骸枕藉,街巷池井皆滿,臭不可近。”
八月二十一日,若在原本的時間線,這一天是清軍攻陷江陰城的日子,也是滿城十餘萬百姓共赴國難之日。
而這一世,因為蘇鬆二府起事,博洛及麾下大軍被阻擋在吳江城外,圍攻江陰的劉良佐沒有兵力和重火力的支援,久攻江陰不克,損兵折將,軍中士氣也受到了影響。
不僅如此,常州知府宗灝也拒絕給劉良佐提供軍糧,以至於清軍不得不分散兵力到鄉下搶劫糧食,以緩解軍中的糧食壓力。
宗灝此人是宋朝時死前三呼過河的宗澤後人,在清軍下江南後,他本不願為清廷出仕,但多鐸以其家人性命為要挾,迫使其出任常州知府。
在江陰之戰期間,宗灝起先隻派兵丁三百前去征討,隨後非但不儘主官之責,反而拒絕為清軍提供糧草。
宗灝的失職不會被人無視,在江南平定後,他被貶到甘肅平涼當了十九年的地方官,他那自願出任清朝官吏的弟弟一直想要與兄長重逢,但致死未能如願。
這一世,二十一日不論是對蘇言來說,還是閻應元與江陰百姓來說,都是與往常一樣的日子。
在吳江城外,清軍仍然驅趕百姓填平護城河,在守軍的火力下,已經有上千名百姓倒在了這片土地上,護城河的水位也向上漲了一截。
清軍甚至將屍體也作為填補護城河的材料,將屍體儘數投入水中——屍體是最好的填補用料,隨著被投入水中的屍體越來越多,一條連通著河道兩岸的道路已經初具雛形。
攻守雙方心底都非常清楚,真正的血戰即將到來。
八月二十五日,經過為期十天的工作,清軍最終還是強行在城南的護城河填起一道足夠攻城塔通過的道路。
隨著護城河被截斷,道路成型,城外的清軍都發出興奮的歡呼聲,城頭守軍則如臨大敵,紛紛來到牆垛後,嚴陣以待。
蘇言也第一時間登上城牆,等他到來的時候,清軍已經開始推動攻城器械,準備開始第一輪的試探性攻城。
十座比城牆還高的攻城塔在漢人百姓的推動下緩緩離開營地,一架架雲梯在綠營兵的接力下被送往最前線,還有那十幾門各式火炮,也在人力或是畜生的牽引下向前方移動。
蘇言將手掌放在牆垛上,觀察著清軍的攻城部隊,走在最前麵的是那些幸存的漢人百姓,清軍顯然不準備就這樣放過他們,還想榨乾他們最後的利用價值。
在炮灰後麵,是裝備參差不齊的綠營,那些綠營都是清軍南下途中望風而降的前明軍,清廷此時還未對他們進行整編,因此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武器裝備,戰鬥力也忽高忽低。
在綠營後麵便是全副武裝的八旗滿洲大兵,即便相隔這麼遠的距離,他仍然能夠隱約感受到滿洲兵的彪悍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