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衝明白一個道理,隻要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辦事就會順。反之,再有能力也會蹉跎時光。這些投奔來的武裝自然是良莠不齊,但張衝並不依靠這些人打仗,而是更看重他們的人力,他們和漢庭勢不兩立的立場。有這些,很多事情都可以讓他們幫忙做。
比如,帶路、聯絡地方。
泰山軍主體都是泰山、濟南等地人,基本都沒來過濮陽。原先如果沒有這些地方上的人投奔,泰山軍幾乎是很難在地方上紮根的。就衝你是外鄉人,說話都讓本地人聽不懂,人家就不會擁護你。
張衝為何不斷往外攻打,甚至一定程度上要讓自己成流寇?他不是不知道流寇的弊端的,就這次濮陽一戰,其弊端就顯露無疑,那就是沒有根據地支持,軍隊根本打不了陣地戰。比方說箭失的消耗,他們出征前攜帶的箭失早就在曆次大戰中用光了。還有各種軍資輜重,消耗起來就是無底洞,而這些在行軍的過程中要補給都是非常困難的。
那張衝為何一定要主動遠離根據地出擊呢?除了西出敖倉,策動兩翼,保存太平道實力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吸納更多地方的人。
原先泰山軍的主體都是濟南、泰山等地人,隊伍純粹,在泰山地區也能普遍受到擁護。但如果泰山軍想要繼續發展,那原有的地方色彩就太濃烈了。要想讓集團從地方視野上升到天下視野,團體內部就要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這些人能提供地方的真實信息,也能在攻略中更順利。
但這依然不能遮擋流寇之弊,是以張衝在獲得濮陽這處上佳的大城,就著手在這河濟平原建立根據地。
泰山軍自四月從博縣出發,轉戰兩月,雖然接連大勝,但到底師老兵疲憊。各項物資也都消耗不輕,眾將士雖然口不言,但行軍之苦卻不是沒的。所以張衝也打算在濮陽這裡修整,並開始著手建立河濟根據地。
首先就是要建立濮陽城的聯合城防體係。原有城防自然是齊備的,但那隻有內部城牆,在外部的話就漏洞明顯,因為隻有河陽津一處外圍據點。張衝已經出兵占據了河北岸的夾城。這樣,河北岸的通道就暫時被泰山軍堵住了。而東麵的東阿方向有卜己的黃巾軍在,他們雖然與泰山軍有些抵牾,但依舊能為自己擋住東麵之敵。而現在張衝已經占據西麵的燕城和白馬,可以說西麵也暫時有抵禦。
那最重要的就是在城南麵搭建工事,與濮陽城一並形成嚴密的縱深城防。是以,張衝決定將主要兵力都配置在城外據點,在城內留下二千兵即張衝本部。
因為濮陽本地太平道的指點,張衝得知濮陽南麵到濮水一帶,能形成工事的有六個裡社,分彆是最近傅山裡,平安裡、長壽裡、北水裡,竇氏裡、三虎裡。
其中北水裡最靠南,可以為整個城防體係的南門戶,然後傅山裡和三虎裡靠近濮陽城,可以與濮陽互為犄角。而平安裡、長壽裡、竇氏裡都處在中間,可以以為策應。
這些地方都沒有什麼駐兵,張衝六月十六日便下令丁盛、李弼、於禁、典韋、高雅、趙亮、朱英部開赴這六處裡社,日夜敢修營砦,皆深挖塹壕三道,縱橫道路。此外各處裡社還修建夾道作為彼此之間的行軍壁。
張衝就是打算以濮陽為總後,北水寨為門戶,其餘寨為接應,有以夾道相連,機動策應來打造整個防禦體係,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而在兵力配置這塊,張衝也幾乎是將大部分精兵布置在城外,如典韋部駐紮在北水寨,李弼、於禁、丁盛駐紮在稍後一點的平安裡和長壽裡、竇氏裡。高雅、趙亮、朱英駐紮在最靠近濮陽的傅山裡和三虎裡,呈現外重內輕的格局。
此外,這六部不僅僅是要駐紮六裡社就要完事的,他們也要肩負給裡戶分田,分化瓦解鄉裡土豪,並建立一隻由泰山軍控製的護田兵。總而言之,張衝不是要他們死守城寨,而是要以其為依托,不斷將觸角伸到濮水一帶。讓這些分得田地的人們都成為泰山軍的眼線和預備員。
總而言之,當濮陽地區掀起又一輪反漢高潮時,駐節在陳留封丘的兗州牧黃琬正愁雲慘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