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姥姥(1 / 2)

犁漢 請叫我陳總長 8831 字 2個月前

功勳既畢,眾將滿載而歸。

而張衝則獨自回到書房整理最近彙來的情報。

得益於飛軍外軍探諜係統對京畿之間力量的傾斜,張衝對兩京之間的戰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張衝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兩京之爭的關注,他知道自己必定要在兩京之爭結束前就拿下河北,不然以現在的泰山軍是完全擋不住漢室後續的反攻的。

而最新的情報顯示,在泰山軍北伐之際,第二次兩京之戰也激戰正酣。

張衝將第一次洛陽軍在關外之戰和後續在河東之戰統稱為第一次兩京之戰。隨著袁紹帶著殘兵返回孟津,河東太守董卓正式加入西京陣營,兩京之間的實力再一次平衡。

經過一係列調度,又在一批南陽兵的入洛後,洛陽方麵再一次做好了西攻的打算。

而南陽方麵的黃巾軍在張曼成暴死後,其勢力在南陽大族和荊州刺史徐璆的共同絞殺下,終於失敗。

趙弘自覺自己是豪強子弟,覺得可以為本地勳貴們所容,但孰不知這些勳貴根本容不下十萬黃巾睡在側榻。

在一次有預謀的襲擊中,趙弘在酒後被陣斬,黃巾餘部推舉韓忠為帥,開始與本地南陽勳貴們繼續鬥爭。

但南陽這地方太特殊了。作為人口數百萬的帝鄉,境內勳貴之家遍布四野。樊、陰、鄧、吳、岑、李、卓、朱。這些哪個不是從光武就是勳貴了,到現在哪家徒附不是百千計?

在這些大族的同氣連聲下,以韓忠為首的南陽黃巾屢次大敗,最後無奈出降。但南陽太守秦頡壓根不敢留這一支有血仇的降兵在境內,不顧荊州刺史徐璆反對,執意殺了韓忠。

本待投降的南陽黃巾軍再一次四散而逃。隻是數次主力大戰失敗後,這些南陽黃巾隻能分散到了南陽各地,有些甚至跑到了伏牛山落草。

南陽黃巾成了草寇,南陽方麵的軍力得到了釋放。南陽太守秦頡和荊州刺史徐璆一個是荊州南郡人,一個是徐州廣陵人,皆是汝潁士族的外圍。

所以這一次兩京之爭,他們皆站在了洛陽這邊。其理由除了同出自關東士族要同氣連枝外,更多的考慮還是,他們覺得虛君一事正符合他們儒家對天下治理的理想。

劉氏子就做皇帝吧,但這天下的宰割就交給我們這些有道德情操的士大夫吧。

第一次兩京之戰他們沒來得及參加,但這第二次兩京之戰,他們荊州人不能錯過。

於是,南陽太守秦頡令樊郃、朱典、文聘領著三千南陽精兵入洛,參與後續戰事。

樊郃是南陽樊氏一脈,也是現在的樊侯。而朱典出自光武時期建義大將軍朱佑,是南陽勳貴一係中近年來最出類拔萃的。而文聘則是從這平定黃巾中展露出的新生代鬥將。

總之這一次北上的南陽兵,老中青皆有代表,兵也是浴血沙場的悍兵,著實提高了不少洛陽方麵的實力。

不過相比於這三千南陽兵,整個荊州的加入東京陣營更大的意義是糧秣的打通。從荊州腹地發來的錢糧稅收源源不斷地從漢江北上入洛。

使得關東方麵再一次積攢起了此次西征的物資儲備。

之後,就在南陽兵入洛後的三周,在劉辯親自參加的出征大會上,關東朝庭處決了之前一批俘虜的關西吏士,正式誓師出征。

這一次他們吸取了第一次諸將群龍無首的教訓,再一次啟用雪藏的皇甫嵩,表其為西麵征討大將軍,全權負責此次戰事。

而皇甫嵩也頂盔摜甲,一身戎裝,先是騎馬入了宮,之後又準其詔書不名、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爾後,由大司徒袁隗親自唱詔,封皇甫嵩為槐裡侯,食八千戶,可為人臣之巔。

可以說,這一次洛陽方麵在皇甫嵩身上也是下足了血。

而皇甫嵩也不負眾望,出征未幾,便一舉拿下函穀關外的穀城後,隨後直接洗劫了這座城。

下令洗城的正是皇甫嵩,這樣做一方麵可以提振了河南漢軍的軍氣,但更重要的一方麵是,他皇甫嵩借此向關東關西兩方表明他的決心,也就是他與關西勢不兩立。

總之這一次出征,有皇甫嵩這位大帥名宿調度著,東京漢軍顯示出了它應有的戰力水平。

此後壓力就給到了關西這方麵。

關西這邊在得知皇甫嵩是此次的西征統帥後,急詔河東太守董卓南下,遍數關西諸多大帥,也隻有董卓能與皇甫嵩臨陣決機了。

而董卓得詔後,先以詔書名義奪了停駐在河東的並州諸路援軍的兵權,稍加整頓後,便領精兵一萬二,號四萬南下大河,加入到了函穀關之外的戰事。

與此同時,劉宏也將已經組建訓練三個月的西園五十四部的天子親軍,輪番派到了函穀關前線,充實楊彪的實力。

所以當董卓領兵南下後,東西兩京之間的第二次大戰正式爆發。

此次,洛陽方麵一共有戰兵五萬,馬兵四千。關西稍弱,有兵三萬二,馬兵八千。如果按騎兵優勢來算,兩邊也算勢均力敵。

很顯然,這一次兩麵都做了一錘定音的決心,都將自己的壓箱底實力拿了出來。

但形勢對關西來說,並不樂觀。

一個是內部磨合上。

關西軍這一次的四萬馬步兵中,隻並州兵就有一萬二,其中騎兵就占了四千。這些人的軍紀非常堪憂,時常因為小事毆打鞭撻友軍。甚至還有部分秦胡義從為了冒認首級功,直接屠了幾個裡社。

這件事讓函穀關的統帥楊彪知道了。楊彪急令董卓交出凶手,並按軍法從事。而董卓桀驁到直接對楊彪不予理會。

更丟人的是,楊彪麵對董卓這番舉動,竟然真的就偃旗息鼓了。

而這也透出關西軍的第二個大問題,那就是統帥不明。

這一次關西軍的統帥劉宏竟然沒有確認。他隻是將西園軍補充給了楊彪,但楊彪卻對董卓沒有調度權,這就造成了將帥不和的係統矛盾。

除了以上這些,楊彪軍也在軍心士氣上有大的漏洞,在第一次兩京之戰中,他率兵出關大戰,大敗。雖然後麵他弄了個平賊策將功贖罪,但依然不能改變他手下的兵在麵對關東軍時,要矮一截。

楊彪也知道這些,不然他能讓董卓囂張跋扈到這?說到底,兵就是將帥膽。兵不硬,將帥的腰也直不了。

所以這一次楊彪決定以守代攻,選擇在函穀關外的穀水,建立防禦,依靠穀水河防,抵禦關東軍。

於是,在承天元年的三月八日,關東軍正式對楊彪大軍發動了攻擊。

在三月八日晨,由長水校尉趙融和橫野校尉張超組成的關東軍突襲隊,想趁著關西軍懈怠試圖拿下穀水橋。

但此次襲擊未果,橫野校尉張超當場陣亡,此戰主將長水校尉趙融也受了箭傷。

原先的情報是,關西軍在這處橋渡布置了兩千人的營頭。而趙融和張超手上一共有兵四千,以突襲打不備,一打一個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