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許攸哪知道王允這個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經浸潤在王允的骨子裡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對這些江淮流民折節下腰。現在他都貴為一州刺史,還要用得著這些人?
但不管王允,許攸知道這批江淮兵就是袁紹起兵的關鍵了。
於是,為了謀得這批複民戶,許攸和袁紹謀劃了一係列的事情。
事情的開端是借王允要從汝南調發軍糧來做手腳。當各地的轉輸任務都派給下麵各縣的時候,已經和袁紹溝通好的各縣吏們就會將這份勞役全部攤派給當地的複民戶。
這些縣吏非常樂意和袁紹合作。
一方麵是這些汝南各縣縣吏都是地頭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這些關係他袁紹統統都清楚。
所以袁紹隻用著書信就將汝南各縣的人情給打點好了。
不過各縣吏之所以幫袁紹,除了確實有恩在,還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樣,這些各縣縣吏都或多或少貪墨了一大批軍糧。這兩年汝南供應京都的軍需,如山海般龐大的錢糧從這些縣吏的手上而過,你說這些人能忍住不貪?
本來大家都貪,那大家都沒罪。但現在你王允卻非要搞什麼核查,這就是破壞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們了。
於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紹合謀好了。當這些複民戶帶著軍糧轉輸平輿,就由袁紹派人在路上將之劫殺。
而按照漢律,轉輸過程中一應的損耗皆會由勞役戶承擔。換句話說,這批損失的軍糧就會由這些複民戶給承擔掉。
這裡麵,各縣縣吏自然會將這兩年貪墨的軍糧一股腦都甩在這次轉輸上,好平掉帳目。任日後誰來查,都查不出個問題。
但這麼一大筆數字壓在這些複民戶上,他們隻能破家。
到時候這些複民戶就要將辛苦兩年耕作的熟田賣於縣裡,甚至自己都要賣身為奴典當。
再之後,就會由各縣豪吏們買下這些田土,然後由袁紹買下這些複民戶。
到時候,這些複民戶會恨誰?
他們隻會恨昔日的將主,現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這次軍役,他們會家破人亡?
這個過程中,各縣吏平了帳,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還和袁紹再次建立了聯係。他們這些地頭蛇也會比對,相比於王允,袁紹更被他們看好。
而袁紹呢?既給下麵的豪強手下們展現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脈實力,讓其歸心。又得了一大批訓練有素,充滿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為基,加上袁氏的數代積累和其盟友們的支持,袁紹的兵力將會急速膨脹。
現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兩萬,再拿下豫州,得兵十萬又豈是難事?
可以說,現在的袁紹終於有了大業的根基了。
當然,這個過程中,最慘的就是這些複民戶。他們被來回的算計和利用,被欺騙到禍害他們袍澤的凶魁手下賣命。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加諷刺的嗎?
但這就是亂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運,都不可得。
當然,現在廳堂內的所有人,沒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們隻稱讚著麵前的許攸。
許攸的這一係列操作和謀劃,不是對大漢基層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這樣的局來。
而到今日,許攸的謀劃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複民戶在成為袁氏的徒隸後,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複了戰陣。
現在這四千人並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陽城內。隻待袁紹命令,就可舉兵豎旗起事。
所以袁紹這一次就是動員大會,是他舉兵複仇的最後一次大宴。
看著下麵文武濟濟,再想著手上五千銳兵。
袁紹讚許地看了一眼邊上的許攸,暗道:
“能做成這樣的大事,就是驕傲一點又如何呢?”
見時機都差不多了,袁紹對側市喊了一聲:
“請斧鉞、節杖。”
隨著袁紹一聲令下,兩隊甲兵從側廊進來。
其中為首的韓猛手裡拿著一麵斧鉞,後麵的李典舉著一根八尺的節杖。
看到這兩個東西,在場人皆驚呼出聲。
因為這兩樣東西,可太不該出現在這裡了。
其中那把飾金大斧,是國家專為賜予出征大將,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經稟奏即可誅殺違令軍將的權柄。而那根八尺犛尾節杖,是司隸校尉威權的漢節。
這兩樣東西怎麼會在袁紹手裡。
在場的如郭嘉這樣的,其實已經猜出袁紹的打算了。他們心中對袁紹的認可又更深了一層。
果然,當這兩樣東西出現在所有人麵前後,袁紹痛苦流涕,卻不說話。
這時候,許攸問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紹悲戚道:
“我哭這天下板蕩,衣冠喪亂。”
“我哭這奸臣當國,忠臣滅門。”
袁紹赤紅著雙眼對眾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圓缺。如今漢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亂,東有蛾賊流毒,西有羌狄變亂,四方境內盜賊蜂起。前者王師屢出,覆亡相繼,如今卻父子相對,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義同休戚,自當為漢室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但禍亂從來生內,敗亡自舉廳堂。何進本販豬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勢,忝朝堂之上,不思報恩敉亂,卻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跡,暴於行路。可憐我袁氏一門眾,幫扶幼主,皆死於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問在場諸君?”
說完這些,袁紹起身下來,左持斧鉞,右執節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麵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進為梁冀之輩。親賜我斧鉞節杖,讓我回鄉起兵。紹汗顏,力薄氣小,不能救天子於水火。每每念此,紹皆麵北而泣,恨不能早起義兵。”
“幸諸君用命,如今虎賁並齊,我今我欲起義兵,興赴京師,內除君側,外清逆亂。敢問諸君,與我一道向西否?”
在場文武,儘皆站起,高呼:
“願隨主公,興義兵,伐不臣,匡扶漢室,還於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紹起兵於汝陽,一時汝南震動,各縣豪強各殺長官以應之。旬月,袁紹儘得汝南地,天下側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