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郭曙內心陰霾,他隱約覺得大穀關那邊可能有什麼危險了。
但眼前的局麵並不容許郭曙多想。
這些袁軍武士明顯都是精兵,在奔出甬道後很快就散開,並沒有一窩蜂湧上來,看來他們也知道會遭到己方的箭矢打擊。
但可惜,這些人顯然想簡單了。
此刻,在這廳堂內,太史慈無疑是全場的焦點。
隻見他手持硬弓,地上插著一把箭矢,然後太史慈就如同暴風一般狂射。手中射出的每一支箭矢就中一人,頃刻間,在郭曙、張驤他們還隻射出三支箭的功夫,太史慈已經射出了十支。
換句話說,太史慈一人就形成了密集的箭矢覆蓋。
那些衝出來的袁軍武士哪知道會遇到太史慈這樣的怪物,仗著人多有甲,連牌楯都不帶就衝上來。
於是,當太史慈射完最後一根箭矢的時候,廳內的袁軍已經倒地一片。
塵埃落定,郭曙倒吸一口氣,第一次見到了太史慈的實力。
他也聽過太史慈的一些“故事”,比如在遼東的時候就曾“白袍單騎救主”,但實話說郭曙也就覺得太史慈時運好,讓他抓住了個機會。
畢竟王上的實力,還需要你太史慈來救?
但看到地上死了一片的袁軍,郭曙才恍然明白,原來這太史慈是真的有這份實力。
而太史慈射完一波後,趕緊對後麵的老劉道:
“弩。”
老劉回過神,趕忙將手弩遞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舉著手弩對著那甬道,神情嚴肅。
而郭曙幾人也反應過來,馬上舉起手弩對著甬道,彷佛那深深的甬道似乎有什麼潛藏的巨獸正緩緩走來。
……
太史慈高效的殺戮震撼到了周尚這一群人,隻有那周郎若有所思。
當然,周尚隻是假名,那所謂周謹、劉公也都是假名,他們這一行人就是劉虞、周異、周瑜他們。
在昨日清晨的北宮血戰中,得知天子已經戰死後,周瑜帶著精兵護著他父親還有劉虞、唐瑁突圍到了永樂宮。
周瑜是非常有想法的人。
在天子血性殺去朱雀門的時候,他就知道局麵到了最壞的時候。本來按照他的想法,天子跟著他一起去江東,到時候孫氏一方麵可以有漢室的大義,漢室又能得孫氏之助匡正天下。
在周瑜看來,如今天下能忠君愛國者也就隻有孫堅了。
這是周瑜之公心。
至於他和孫堅長子的個人私誼壓根就不足道哉。
但現在局麵到了最壞,天子明顯受了刺激要殉國,那周瑜隻能做一些亡羊補牢的辦法。
首先他將天子的傳國玉璽找到,自己手擬了一份詔書,然後在這份詔書上蓋印。
這份詔書是他送給孫堅的大禮,詔書中不僅加封了孫堅為揚州牧,還授孫堅為烏亭侯,輔漢大將軍。
尤其是這最後一個名號輔漢大將軍就是周瑜給孫堅上的一個套籠。你孫堅要想名正言順得到整個揚州,那你就必須打出漢室的旗幟,這是周瑜等人的底線。
而有了詔書,有了印璽還不夠,他還要將太後迎到江東。
到時候有何太後在朝,隨便在揚州找一個漢室的支脈就能立下江東朝庭。甚至周瑜對於這個天子人選都有自己的想法。
此人就是劉曄。
劉曄是光武帝兒子阜陵王的後代,離現在的帝係已經非常遠了,但這人在江淮一帶是有名聲的,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有膽識,有智謀的俊傑。
雖然在周瑜看來,劉曄這人有點太過於揣摩知人了,有點奸佞的意思。但為下時,這是個壞品格,可為上,這卻會成為優點。
而現在漢室就需要這樣的知人情世故,又有膽識、智謀的天子。
周瑜是非常清楚現在的局勢的。
以泰山軍之武功在拿下京都後,平定中原也就是旦夕。
彆看現在袁紹好像也擁兵十萬,但在周瑜看來最後也逃不了敗亡一條。不是袁紹一方有什麼致命問題,而是袁紹所處的中原地區沒有地利。
沒有山河依靠,決定雙方勝負的就是實力,而無疑袁紹就是那弱的一方。
而在拿下中原後,泰山軍會如何?
在周瑜的判斷中,實際上不等袁紹敗亡,以青州的曹操、關中的偽朝、袁氏兄弟、張氏兄弟就會聯手一起和泰山軍決戰。
這是中原一方唯一翻盤的機會。
最後的結果會如何呢?周瑜判斷不了,但他知道無論誰是最後的贏家,北方一帶必然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勢力集團。
而到時候,能抗衡這一龐大勢力集團的就剩江東和益州了。
在周瑜的判斷中,這天下角逐到最後能形成穩固一角的就是這兩個地方。江東有江淮之地利,益州有秦嶺之天險,都是守能護一方的地區。
對於這一認識,不僅是周瑜有,江淮的確的精英們都是這樣打算的。
為了對抗從北方崛起的泰山軍,這些江淮世家、土豪都陸續聯合起來,決定武力保護自己祖宗基業。
現在他們在明麵上有孫堅作為武人的領袖,決陣沙場,下麵又有各個家族在地方上征集民力、資源。
現在就差一個大義了,一旦周瑜成功將何太後、天子印璽、招書帶到江東,擁立江淮地方的劉曄,那一個完整的利益集團就形成了。
而對於漢室來說,遷播江東也是最好的選擇。
在周瑜看來,原先漢室死守京都是非常愚蠢的選擇,憑白將漢室最後一點家底都消耗掉了。
因為在京都四麵都沒有漢室的盟友、忠臣,以一地而抗泰山軍如何不亡?而一旦放棄居心叵測的中原地區,而到南方,那局麵就全部煥然一變。
在淮水一帶是忠誠於漢室的鎮東將軍陳登、在揚州腹裡則是孫堅一門,而在長江上遊則是漢室宗王劉表。
可以說,隻要漢室到江東另起爐灶,頃刻就能獲得最好的地緣形勢。
但可惜,現在已經晚了,周瑜隻能做一點亡羊補牢的事情。
所以此刻周瑜包裹裡的傳國玉璽和詔書,還有背後的何太後就成了江東所有人的希望。
而要將這希望帶回江東,看來真的要殺一場了。
於是他和左右江淮豪傑紛紛抽出刀矛,對準了那黑深的甬道,決定殊死一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