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難民問題上,他自認為做得已經非常到位。
早早就下令開倉放糧,還派人搭建了臨時聚居點。
可架不住難民越聚越多,很快就超過了營地容納極限,各種亂象層出不窮。
“指揮使大人,開倉放糧隻能解燃眉之急。
大量的難民彙聚,必然會出現問題。
為今之計唯有采取以工代賑,先讓大家有一份生計,人心才能夠穩定下來。
正好護城河需要疏通,可以容納大量的人工。
不過這麼一來,開銷勢必會增加。
按照《大虞律》,大規模以工代賑,必須報朝廷批準,再由多家衙門互相監督共同執行。
南京六部皆是一群鼠輩,必定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擔責。
京師距離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過司禮監掌印左公公和內閣徐閣老都在兩淮地區。
請他們派人一起監督實施以工代賑,朝廷那邊也能夠交代過去。”
李牧慎重的提議道。
每一道奇葩法令的背後,都有一個奇葩的故事。
大虞朝在以工代賑上麵卡的嚴,純粹是被下麵的官僚們逼出來的。
好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上,就成了撈錢的手段。
光這些也不算什麼,關鍵是數十年前,發生了一起因以工代賑引發的皇袍加身案。
為了防微杜漸,朝廷直接給打了補丁。
<b
r>????官員們對以工代賑的態度,也發生了大轉彎。
包括開倉放糧,大家對難民的管理,也非常的鬆散。
寧願治安混亂,也不能讓禦史彈劾他們圖謀不軌。
“以工代賑,這非常棘手啊!”
舞陽侯皺著眉頭說道。
能夠把難民組織起來施工,就可以把難民組織起來造反。
在那幫禦史眼中,隻要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就是在密謀造反。
大多數的時間,皇帝對禦史彈劾的內容,都是不信的。
可架不住有例外。
萬一皇帝多想一下,對下麵執行的官員來說,那就是災難性的。
多個衙門共同監督執行,看似是一種約束製度,實際上也是一種免責方式。
舞陽侯的身份特殊,遇上這種犯忌諱的事,一樣需要三思而後行。
包括提出建議的李牧,也是主張多拉人過來墊背。
隻有清流、閹黨、外戚、勳貴都參與進來,禦史才不敢瞎比比。
“指揮使大人,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
南京不是派人過來了麼,直接把人扣下來。
以六部的名義實施以工代賑,再從衙門中挑幾名副使從旁協助。”
聽了蘇千戶的提議,李牧突然發現自己的功力還是不夠。
光想著用正途解決問題,都沒想到找背鍋俠,隔離自身的風險。
哪怕後麵出現問題,大家也有的是借口推脫。
“說的不錯,治理地方就該是文官們的責任,我們從旁協助即可。
此事就這麼定了,衙門那幫散官,也不能光領俸祿不乾事,就給他們掛個名吧!”
舞陽侯當場做出了決定。
有人在前麵背鍋,他是很樂意為國出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