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淩晨時分。
借助夜幕掩飾,地星總署幾名高官,與斯特勞爾家族元老會代表,一起到達某海域。
梅蘭因負責打開密封門,艦隊專業駕駛員將沉入海底幾十年之久的老版戰碟,秘密地啟動,緩慢浮出海麵。
在2艘戰碟的護衛下,老版戰碟悄悄駛離這處海洋,飛抵尼亞拉克大峽穀第二中心基地,一處巨大洞窟,由帝國艦隊戰士嚴密看管起來。
幾名控製員,操控8名智能機器人,將戰碟內放置了近200年的2艘小型飛碟配件全部搬出。
按照輸入的組裝圖紙,分類擺放整齊,再一一打開箱子,對裡麵的配件信息逐個掃描對應,形成整個飛碟的全息結構圖樣。
整個飛碟呈豹紋金色,形似20m長半邊型橄欖球,向地麵板平整,向天一麵中間隆起,四周呈下坡傾斜,最低邊緣厚僅1m。
表麵顏色塗料厚10公分,屬植物纖維複合材料。
分2層,內層厚2公分,標注可承受10000c高溫10秒;
外層厚8公分,與外殼蜂窩突出部分平齊,保持美觀實用,標注可吸收光波與射線能,同時承受6級撞擊強度。
飛碟合金外殼厚約半米,中有夾層,標注可承受20000c高溫10秒,硬度與衝擊強度同為9級。
外殼表麵密布蜂窩突出,主要用於發射電磁場域、引力對抗、接收信息等功能。
飛碟尾部動力室,安裝了2台粒子發動機,分彆標注為初、中級誇克聚變力源。
巡航最高速度1000km/s,恒星係內使用初級單發,綜合利用光熱,可連續航行1年;
動力室後麵兩間完全密封、靜電靜磁的艙室,一間是“相磁發射”裝置,通過外殼突出部,在飛碟四周形成厚達5m的磁力場域,阻滯一切物理衝擊,延緩高低溫與電磁脈衝;
另一間是仿暗能量裝置,對抗星球引力,主導飛碟起降。
此外,飛碟內還儲能電池若乾,分隔式排列,轉化外殼吸收能量,儲備待用,與粒子發動機共同為整碟提供能源供給。
飛碟可搭載20人以上,留存很多儲物空間,駕駛飛碟僅需要1-2人便可,啟動自動駕駛則更方便。
整體設計重在舒適安全,以防護為主,對於外部攻擊,除了釋放誘向靶以外,主要還是依靠抗打擊能力。
飛碟底艙,裝配一套小型高能彈發射裝置,配備2枚自鎖定高能彈,爆炸後可瞬間形成近30000c高溫持續5秒。
飛碟內部,共計配有10套太空服,生存時間根據原生體、一二代進化不同體質決定。
另外,還有一座逃生艙,可供2人在太空環境下生存一段時間。
整艘飛碟樣式,與地星總署贈送的藍色客碟基本一致,與星際現有普通標準飛碟大部分雷同。
飛碟合金材料提升1級,達到戰碟標準。
最大的區彆,是1台粒子發動機誇克聚變力源,上升到中級,實現了動力與速度的跨越。
就好像給1台普通轎車,安裝了飛行渦輪發動機,立馬將速度提升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駐守艦隊幾十名飛碟技術專家與維修人員,很快研究完這艘飛碟的所有架構。
他們作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對200年前的中級誇克粒子發動機興趣缺缺,唯獨對碟體合金材料大加讚賞,認為這是古董級飛碟的最大優點,值得有錢人收藏。
整個白天,專家與維修人員,在大型機器人的協助下,精準地完成了全部組裝任務。
智能機器人試駕一圈回來,在控製屏幕上,顯示了116處輕微問題點。
綜合評價得分,屬於普通飛碟標準中的高級產品,而非高端產品。
隨後是針對性解決組裝缺陷,繼續調試飛行,直到整體性能達到相對優良狀態。
好在全部是帝國優秀的技術專家,解決技術難題不在話下。
畢竟存放時間太久了,部分內部配件多少有些衰退,組裝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其中72處地方,因為配件老舊,新式型號配件又配套不上,隻能將就使用。
對於這種內部設施的配件,生產質量不是太過硬,隻要不影響飛行安全,技術人員是不太在意它的缺陷隱患的,列出清單定期自查注意就行。
這裡開始組裝的同時,梅蘭因也通過兒子,從護衛機甲“不離”處拷貝發來的模擬駕程裡,熟悉掌握了自動巡航飛行操作程序。
等到傍晚完工後,她在駕駛員的培訓下,沿著第二中心基地上空,飛行了2小時,算是勉強達到了合格線,能夠獨自將飛碟開回南港。
5月28日,上午。
梅蘭因又強化訓練了半天,直到教官比較滿意了,這才放心地落回地麵。
哥哥姐姐也都從未坐過外星飛碟,正好趁著梅蘭因訓練的機會,一起上天體會彆樣的超高速飛行感覺。
那種極端明顯的噪音差彆,讓他們很快就給出了乘坐舒適感的高端標準。
另1艘飛碟,也快要掃尾了。
元老們無人願意分配到自己名下,隻好將其定為家族元老專用交通工具。
費用與價格分攤,可以大大減輕各人的資產償還壓力。
6名元老簽署的還款協議,地星總署免費進行了公正。
百年後,誰都不敢拖欠,否則自己及後代名下的所有財產,都要劃歸斯特勞爾家族集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