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啟航元年(2 / 2)

無限超進化 世紀陽光 7001 字 5個月前

以較近的火星為例,來回一趟耗時近一年,與前麵的十幾天一個來回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三種選擇,究竟如何取舍,各方需要精準計算,再結合實際確定。

專用大型運輸飛碟,除了貨艙之外,還可供百人左右一年基本生存所需。

如果要開展大規模挖掘工程,則必須另行購買生存基地組裝設備。

太空基地越大,平均到個人的費用就越低。

控製在合理的範圍,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麵因素,以達到相對低位成本。

有專家根據地星總署發布的優惠政策,給出了最合理的搭配方案。

具體內容是:

一次性單獨或聯合采購10套采礦一體機,所需總費用為500億M幣;

按照地星總署附贈2艘入門級飛碟,或2套太空基地組裝設備的優惠折扣,選擇2艘入門級飛碟做套餐即可。

10套一體機與人員同裝在一艘飛碟上,按照每套一體機最低5人操作的配備,10套總需50人就能滿足挖掘條件。

加上2名飛碟駕駛員、8-13名勘探、醫護、機動人員,以及維修機器人等,總計60-65人。

另一艘飛碟除了裝運5-6台太空運輸車,以及少量維修配件,剩餘空間全部裝運生活物資,可供所有成員生活3年以上。

此後,挖礦人員吃住全部在飛碟上,工作時依靠一體機或運輸車的強大防護設施,就可以抵禦絕大部分的自然威脅。

2艘飛碟同時前往火星,隻消耗半年的生活物資。

在火星挖掘一年半載後,空艙的那艘飛碟,就可以裝載半成品的高品種金屬返回地星,卸貨後裝滿生活物資、替換人員以及其它工具配件重返火星。

到達後,另一艘裝載金屬的飛碟就可以接替返回。

兩者相互輪流,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這樣一來,省掉了購買太空基地組裝設備的費用,借此大幅度降低成本,還有機會拓展綜合效益。

按照這個方案實施,加上人工成本、能源成本,以及附屬設施、生活物資損耗,3年內總投入不會超過550億M幣。

至於維修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地星總署對賣出的產品,承諾3年保質期內免費維修保養。

同時還會派出1名技術人員、2台維修機器人隨碟往返,確保飛碟安全運行、一體機有效運轉,等於又免費提供了3年本土維修員的培訓機會。

3年內,不用負擔技術人員工資,僅需按標準給予額外津貼補助就行。

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家經過周密計算,提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賺錢路徑。

前提條件是優惠政策,除了上述內容,地星總署還承諾,50年內對所有礦產實行免稅,按照星際經貿價格的7成以上比例包購。

這個潛台詞就是,挖到任何寶藏就是賺到,不需要考慮納稅、銷售等問題,沒有後顧之憂。

更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鼓勵全星動員全星探礦,開啟太陽係冒險新時代。

有了這個前提條件,以前3年為例,接下來可以算出投資收益。

為了通俗易懂,經濟學家用簡單方法進行了描述:

10套采礦一體機,利用外星科技簡裝版探測儀器,不借助鑽探設備情況下,都可以比較清晰地分析出地下30米內的金屬大致含量,避免了盲目開采的風險。

在此期間,平均每套設備,隻要挖掘到相當於2.5噸黃金的價值礦產,就可以收回全部成本,多出部分的就是暴利。

有人會提出疑問,每套設備照此分攤,每天平均要開采到2.5公斤黃金,才能滿足要求。

答案很簡單,說明書上標注的非常清楚,按照地星黃金分布含量,每套設備平均每天工作時,就能夠提煉出價值0.5-5公斤黃金的礦產品,實現贏利應該不成問題。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乾冰)覆蓋著。

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

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

如果用設備分離出來的銅、鐵、鋁等普通金屬,冶煉加工成型後,在南北兩極附近環形山避風處修建太空基地,就可以解決生活循環用水與大規模開采兩大難題,使挖掘效率與總量不斷提升。

同時,建成的堅固基地,未來還可以拓展成旅遊觀光、太空探險、租賃開礦等係列有償服務項目,帶來更加龐大、持久的附加物質財富。

可以說,目前火星是地星從事太空發掘活動的最佳選擇。

建設好基站,就是探索更遠距離星空的依托,具備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

地星曆,2112年,將注定成為地星人類真正發掘太空資源的起點。

從某種意義上看,算是地星正式進入太空的啟航元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