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lass="etent"style="">
眾人重新集合,已是臨近中午。
一合計先回酒店中飯,休息一下再去最後一個景點,說是傍晚觀景最有意思。
下午3點,眾人集合,準備前往最後一個景點,百年柚木大橋。
牧良與子書銀月,因為要在晚上乘坐高鐵,去往高邦,所以提前收拾好了行李,擱置在車上,回來時直接就去車站。
考慮到半邊紅翡玉石不方便攜帶,將之交給萊比帶回地星精英學院。
一行人,沒有沿著上午的路線行進,而是選擇了鄉間馬路一路賞景。
久晴的天空,好不容易聚集了一片雲層,下了一陣飄風雨就散開了。
太陽重新冒頭,笑嘻嘻地光照大地。
從城市郊區駛過,無數東西方結合的房屋造型,矗立在馬路兩旁。
玉器作坊、雜貨店、香火店、釀酒鋪等小生意門店,錯位排列比比皆是,人群川流不息熱鬨非凡。
轉上鄉村小道,車流減少,換成了電動摩托,比小車跑得還快,呼嘯而過甚是拉風。
逐漸稀落的房屋,平添了雞鳴狗跳,增多了清新氣息,開闊了窗外視界。
綠油油的茶樹林,剛剛成長的禾苗,青山不老翠色長留。
田頭勞作的村民,地頭玩耍的孩童,天空飛翔的鳥兒,遠近相宜自然相容,宛如水墨生活。
“看,柚木大橋到了。”
“好精致的木橋,好像是叫烏橋吧。”
“啊,這麼多遊客,會不會將橋壓垮。”
“下麵的曼塔湖,水怎麼這麼少,與網站上的介紹有出入呀。”
春風拂麵,遊人如織。
各色叫賣,風幡招展。
湖上漁船點點,遊人垂釣,遠山近水仿佛油畫。
一行人,在兩名地星衛士的前後護衛下,輕鬆寫意地在橋頭遊逛,不斷地點評木橋的滄桑經曆與曆史貢獻。
史料記載:這座百年柚木大橋,長達1.2公裡,由實心柚木建造而成,以“之”字形跨越曼塔湖。
這樣的設計可以減緩雨季時,大水對橋的強力衝擊,給湖兩岸的百姓帶來了極大便利。
柚木,是丹邦最珍貴的寶藏之一。
人們普遍用來建橋築屋,打造家具雕刻飾品,委實用處廣泛,造福地方。
兩個半世紀過去,歲月悠悠,柚木長存,可見其堅固結實程度,無愧木中之寶。
眾人跨上橋麵,用手撫摸樸實無華、古色古香的木質條紋,體會濃鬱鄉風,歲月沉澱。
深刻感受它的堅忍不拔,與無私擔當,人人肅然起敬。
到達第一個休息亭,在大家憑欄眺望時,一名地星衛士繼續講述橋的故事。
“烏橋上有6個遮風避雨的休息亭,以此體現佛教的‘六和精神’即:戒和同修(戒律麵前人人平等);身和同住(行為上互不侵犯);口和五諍(言語上和諧);意和同悅(精神上誌同道合);見和同解(思想上建立共識);利和同均(經濟上均勻分配)。”
“禪語普世,佛門緣於世俗,又遊離世俗,終究難舍塵埃,這也算是一種境界吧。”牧良難得地評價道。
“太哲學了,聽不懂啊。”唐小龍故意嚷嚷。
“小文子不當和尚,是佛門的一大遺憾。”子書銀月笑著調侃道。
“是啊,那些僧人對小表爺表現得很親近,像是關照同門師弟一樣。”萊比也湊上了熱鬨。
“組長讓我寫實習報告,要不要將他與僧院的友好關係,交待一番。”李菲妮一本正經地開起了玩笑。
“對啊,很有必要的,他代表的是學院,對方是僧院,學院、僧院都是學知識的場所嘛。”
子書銀月越說越起勁,大有上升到外交高度的意圖。
“這個主意挺好,我回去後向學院建議,以後專門到僧院進修一段時間,跟著一起外出僧飯,每天誦讀經文4個小時。”
牧良終於找出反駁的理由,惹得大家又是一陣相互調侃,全然不顧其他遊人的指指點點。
說笑間,眾人已經來到了烏橋的最南端橋頭。
可以看到,對麵堤岸上有不少遊客,正在售賣各式商品的攤販前討價還價,一片熱鬨場景。
就在這時,廚師“大漢”望向一個方向。
不一會兒,將一串數據發送到子書銀月與牧良的身卡手機上。
兩人聽到手機持續發出提示音,連忙打開一看,心中吃驚不少。
廚師“大漢”傳輸給他們的信息表明,在西南方向800米直線距離的山林中,有8名男子持有武器。
狙擊步槍一把,手槍2把,衝鋒槍2把,普通步槍3把,疑似手雷4顆,望遠鏡一個,對方正在觀測大橋方向,目標對象不明。
“掃描周圍500米範圍內人群,檢測是否有攜帶武器者。”子書銀月用希金語言低聲下達指令。
“未發現槍彈型裝置,傷害性刀具368把,其他形狀無法判斷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