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龍骨水車(重寫版)(1 / 2)

宋國崛起 屏峰書生 3443 字 4個月前

公子卬喜滋滋道:“灌溉渠建成後,還需要打造提水的工具,我這裡有龍骨水車的圖紙。若數戶人家共用一車,則可以大水漫灌田畝,滋潤小麥。”

龍骨水車後世號稱應用最廣泛的農用水車,從外形上觀之,好比是袖珍版摩天輪,構造原理及類風車,可手搖、腳踏、畜力拉纖、風力驅動、或是水力推動。

由於冶煉鋼鐵和鏈條製備的科技樹尚未被點亮,采用木製龍骨葉板的龍骨水車就是公子卬能想到的最實用的提灌工具。

在矩形的長槽內,龍骨葉板傳動力道,足以使得渠內的水源被搬運到較高的田地中。

“此車省力輕便,兩個成年男子就足以搬運,數戶共用,足以令十口之家能多開辟新地,而不止於百畝之數。”章愷對公子卬剽竊的發明讚不絕口。春秋時代,灌溉主要是依賴桔槔。這種商代發明的、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汲水工具,所用不過是木架與石塊組成的簡陋杠杆。

在農業興盛、國民開智的齊國,那裡的農人還會使用軲轆,利用手柄搖轉能提水於低處。

公子卬又道:“若是光大水漫灌,而缺乏排堿渠道,則良田也會日趨退化成鹽堿地,故而我還設計了排水渠。”

說完,他又得意洋洋地取出另一份圖紙。

不同於灌溉渠,當章愷聽說還要挖一套排堿渠,就無法理解。

人類很早就覺醒了種田的技能,懂得如何分辨好田與壞田,但是習得如何把壞田改造成好田的手段,還要曆經兩千年之久。

“不知道子樂(章愷的字)有沒有見過有些地,會起一層白白的霜?”

章愷雖然不似公子卬這樣的未來人,知道什麼是鹽堿,但畢竟是開拓過的農業專家,他點點頭:“那些地段基本上種什麼作物都要奄掉。”

“那是因為土裡有太多的鹽分。如果野人們不修建排堿渠的話,大水漫灌的肥田沒個一兩年就要變成那種結成’白霜‘的爛田了。”公子卬常常逛B站的科普欄目,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為土壤的鹽堿化,很快文明就落寞了下去。若是治理不好鹽堿,那長丘難逃前車之敗。

“好端端的,土地哪來的鹽,又沒有海水貫入田裡,怎麼會被鹽壞了地?”章愷質疑道。

“子樂打過井沒?”

“使人打過。”

“敢問井水的味道是什麼樣子的。”

“那就要看打的井在哪裡了。有的井打得淺,出的水鹹,甚至有的澀得不能下咽。有的井打得深才出水,出的水清冽可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