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聖王時代(2 / 2)

“沒錯,他國無數之百姓,都稱王上為‘聖王’,都在嚎哭抱怨,為何聖王還不發兵,把他們解救出來?”

“王國的土地,須再增加十倍、二十倍,才能安穩發展,否則必出大亂。”

麵對這些呼籲。

燕王昊知道,這些文臣武將,說的很有道理,燕國的土地,確實有點少了,內部擁擠到需要擴張一番了。

但……

他還是不太想做出那個決定。

畢竟他是有仁德講道理的‘聖王’,不是為所欲為的強盜,他不能做出讓自己人設崩塌之舉,不能不在乎名聲。

現在燕國遇到的最大問題,說是土地不足,其實是糧食產量,滿足不了近5000萬人口的需要,每年都要大量的從鄰國進口,從原來的‘糧食出口國’,變為了進口國,且進口量越來越大,逐漸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隱患。

隻要解決了糧食問題,燕國就不必立刻擴張,至少還能拖延幾年。

絞儘腦汁思考了幾天,燕王昊還真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那就是讓燕國的農田,從每年隻種一季糧食,變為播種兩季。

即糧食從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讓糧食的產量,再翻一倍。

但燕國的土地,處於中緯度區域,寒冷的季節有四五個月,無霜期隻有六個月,糧食不可能一年兩熟。

除非往南一兩千裡,才有一年可種兩茬糧食的土地。

不過!

燕王昊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增加燕國地區的太陽光照強度即可。

具體的做法,是把一麵‘聚光鏡’裝置,送到太陽表麵附近,收集一道超過100億KW的‘光束’。

再在燕國的上方太空,設置一塊‘反光鏡’,負責把‘聚光鏡’收集到的光束,反射到燕國範圍的土地上,增加了光照強度,提高了氣溫,農作物就能自然生長。

如此,一年兩熟就可順利實現。

“聚光鏡跟反光鏡的製作材料,天庭那邊有不少,比如一種叫太乙金晶的常見材料,能承受上百萬度的高溫。”

“聚光鏡的尺寸不必很大,直徑三十米就夠,反光鏡也差不多。”

“就這麼定了,也給這個古代社會,帶來一點‘神跡’吧。”

……

幾年後。

燕王昊在位的第34年春。

無數燕國百姓,親眼看到了神跡。

“快看!天上多了一個小太陽?”

“好暖和啊,一點都不冷了。”

“是聖王的仁德,感動了昊天,讓我們燕國多了一顆太陽!”

“聖王說了,有了小太陽,今年的春播可提前一個月,秋收可延後一個月,中間就能多種一茬糧食了。”

“聖王萬歲!聖王萬歲!”

無數百姓狂熱的歡呼起來。

而得知此事,他國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為什麼他們國家就出不了聖王?

小太陽的出現,燕國的糧食當年就大幅增產,重新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但聖王的統治,隻持續了四十年,燕王昊82歲時,就主動放棄了王位,讓46歲的王子昌,成了新的燕王。

一方麵,聖王確實老了,精力不濟,難以繼續打理國家。

其次,燕國的糧食問題,雖得到解決,但又有很多新矛盾出現,又陷入了發展瓶頸,聖王再仁德,也很難用溫和的手段解決這些矛盾,不如提前退位,把那些不適合聖王做的事,交由繼任者去做。

而聖王統治的這四十年,後人給予的評價也越來越高,留下了無數美好的故事與傳說:

“那是個王道樂土的時代,普通人略微勤奮一些,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是個發明創造的時代,冒出了無數發明與工業技術。”

“那是個文化繁榮思想活躍的時代,留下了無數經典的文化作品。”

“那也是武人最絕望最痛苦的時代,枕戈待旦四十年,心懷壯誌白發生,他們是聖王時代的失意者,卻是普通人的大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