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官道。
一輛不起眼的馬車裡,狄仁傑、李元芳,還有陸與,三人正隨著顛簸的馬車左右晃動。
三人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幽州。
不久前,狄仁傑與武則天順利會麵。
時隔多年,君臣二人再度重逢,自是彆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隨後,狄仁傑根據所掌握的案情,詳述自己的分析,一番推斷有理有據。
武則天聽罷,當即下令撤銷對李元芳的通緝,命其暫時在狄仁傑麾下效力,戴罪立功。
陸與則是憑借此次營救狄仁傑有功,加之狄仁傑有意提攜,在天子麵前提及陸與抵禦外寇的義舉。
武則天龍顏大悅,如此忠義為國之士豈能不賞。
當即大手一揮,敕封陸與為檢校右武衛中郎將。
雖然隻是虛職,卻也驚掉一地下巴。
陸與由一介布衣擢升至正四品官職,直接邁入高級武將的行列,晉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當初虎敬暉死裡逃生,在陸與協助下立下大功,也隻升到這個級彆。
李元芳更慘,在軍中苦熬多年,才堪堪混了個遊擊將軍,陸與轉眼間就成了他的上級。
陸與能得到如此高的封賞,是有原因的。
武則天與狄仁傑,兩人除了君臣之誼,更像是一對知己。
高處不勝寒,君臨天下的帝王,也有著無人訴說的心事。
而狄仁傑,恰好就是武則天為數不多的傾聽者之一。
她本以為狄仁傑已遭遇不測,心中內疚自責不已,因此到圓覺寺上香憑吊老友寄托哀思。
卻不想竟乍然重逢,本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的老朋友。
因此,武則天破天荒地提拔陸與,除了表彰他孤身殺敵的壯舉外,還藏著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感激。
雖然皇帝此舉有些不甚妥當,但朝野內外卻鮮有反對之聲。
隻有武氏諸王嘀咕了幾句幸進之臣,也並未被武則天放在心上。
原因很簡單,狄仁傑深耕朝堂數十年之久,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他本人又是堅定的擁唐派,手下支持者無數,一呼百應,堪稱當今朝堂上最大的山頭。
如今,他老人家罕見地放出風來,要提攜個把人。
在大家看來,這搞不好就是在培養衣缽傳人,將來的二代目複唐魁首。
下麵的人舉雙手讚同還來不及,又豈會出言反對。
甚至有個彆缺心眼的還嫌官職太低,企圖上書進言皇帝,建議實授陸與右武衛大將軍。
隻是還未來得及有所動作,便被張柬之默不作聲擋在身前,身後姚崇宋璟默契地一左一右,順勢捂住了這人的嘴。
求上進和求死還是有區彆的。
一直以來,狄仁傑都提倡和平過渡下進行權利交接,而非武力複唐,並且牢牢壓製著手下整天喊打喊殺的激進複唐派。
作為朝廷的定海神針,狄仁傑承擔著平衡【李唐】與【武周】兩方鬥爭的重任。
更難得的是,狄仁傑心懷家國尤重社稷,而非隻著眼於一家之私、門戶之計。
因此被武則天倚為腹心。
而武氏一係諸王同狄仁傑之間的矛盾,武則天也心知肚明。
以梁王為首的勢力,一直積極謀劃爭儲,數十年來雙方一直明爭暗鬥。
武氏諸王一貫的行為準則便是,凡是狄仁傑讚同的,我們都要堅決反對。
這次唱反調也不例外,完全是下意識反應,本身並無任何特彆之處,陸與純屬是躺著也中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