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無名部落的人誤打誤撞發現了黏土在篝火裡燒製能夠變得堅硬,黏土會變成素陶。
但是篝火的溫度不夠高,沒辦法讓素陶坯變成真正的陶器。
提高燒製溫度可以實現陶器的燒製,但這就需要用到一項燃燒時能釋放更多熱能的材料——木炭。
伊南頗有些得意地望著手中的木炭:曆史上的人類發明木炭,恐怕也是誤打誤撞,在沒有能夠完全燃燒的篝火堆餘燼裡發現這些黑漆漆的、遍身孔洞的燃料。
木炭在燃燒時產生的高溫,甚至可以用來煉鋼。
掌握了這種燃料,人類甚至連冶煉的技能都能很快點亮。
伊南把這些木炭都收拾起來,這才取了少量的黏土,開始製作陶坯。
幼發拉底河畔的黏土資源十分豐富。從河岸上起出的大塊黏土質地純淨細膩,不含雜質,甚至不需要特彆提純。
專門用來製陶坯的陶輪還沒有被發明,伊南的方法是用手去捏陶,並且儘量做到薄而勻淨,最後借用部落裡的石刀把不整齊的地方削平,陶坯就馬馬虎虎能看得過去了。
接下來伊南將陶坯放在加入木炭的篝火裡燒製,燒過幾個小時之後將柴火撥開,讓裡麵的陶坯慢慢自然冷卻,隔天再看,這些陶坯就已經全都燒成陶器了。
伊南拿起一枚對光看,隻見陶坯表麵的孔洞已經全部被填滿,整件陶器看起來光潔潤澤,再盛上水試一試,果然滴水不漏,器皿本身也不會再吸水了。
但也不是每一枚陶坯都燒成功了的。有一兩枚陶坯在燒製的過程中裂開了,但碎片也同樣被燒成了“陶”,堅硬而銳利。
伊南把這些碎片也一起交給了歡,看看歡能不能用來裁裁布料,切切菜什麼的。
燒出陶杯這件事,在部落裡的反響是熱烈的。女人們捧著陶杯愛不釋手,男人們也大多嘖嘖稱奇。
——現在他們終於能比較方便地做出能盛水的東西了。
大夥兒看向伊南,眼神熱切——這位“神明”果然有些本事。
伊南自己卻並不十分滿意:燒出來的陶是黃褐色的,光禿禿的沒有任何一點裝飾,實在和後世的“陶藝”搭不上半點關係。
但是現在不是糾結外觀的時候,伊南剛好借著這一股新鮮勁兒,發動大家,擴大產能。
於是,部落裡的老老小小一起出馬,到幼發拉底河邊,掏出整塊整塊的黏土,也不馬上處理,而是直接抱回部落,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
等到晾乾到一定程度,伊南讓大夥兒把這些黏土(已經成了陶泥)用石板壓實,她則拿出了自己的安全繩,一條折起來作為標尺,另一條繃緊了作為切割陶泥的“繩刀”,和丹一起,把這些陶泥都切成了完全一樣大小的立方體。
整個無名部落都傻了:這一整塊一整塊的陶泥,就能變成他們想要的陶杯、陶碗和陶罐嗎?
伊南一時顧不上解答大夥兒的疑惑,她指揮大家準備木柴,將這些一整塊一整塊的陶泥埋在木柴中,然後點起篝火。
丹前前後後地看著,終於問出了心中的疑問:“我的神,您怎麼不用我們燒出來的木炭?”
伊南搖搖頭:“現在還用不到。”
等到篝火熄滅,丹手持樹枝,將覆蓋在陶泥塊上的灰燼撥去,露出下麵漸漸冷卻的陶泥塊。
部落的人“哦”的一聲,紛紛歎息——
“怎麼沒有變成可以用的器皿,還是一塊一塊的?”
“女神的法術是不是不靈了?”
一直在旁冷眼旁觀的庫甚至哼了一身,轉身去忙他自己的。
伊南卻開開心心地檢查冷卻下來的陶泥塊,她拿了一塊伸手掂了掂,覺得非常滿意:
這雖然不是可供日常使用的陶製器皿,但這是素陶磚呀!
這些素陶磚隻要普通的篝火就能燒成。素陶磚中孔隙較多,充滿了空氣,但這正好賦予了素陶磚保溫隔熱的特性。
——有了這種基礎建築材料,乾什麼不好?
“散了散了!”整個無名部落都不再圍觀伊南的製陶工藝,隻有丹和幾個少年留了下來。
但是早先大夥兒憑著一腔熱情,已經從河邊挖來了足夠的陶泥。確切地說,伊南之所以要先用木炭把陶器的樣品燒出來,就是為了激發村民們的熱情,先讓他們看到一點兒“甜頭”,然後一鼓作氣去幫她把所有需要的黏土都從河邊取來。
伊南帶著丹,燒了一茬兒又一茬兒,把所有的陶泥都燒成了陶磚。
“伊南我的神,您這又是在做什麼?”
丹望著伊南用陶磚壘起了一座奇形怪狀的小屋子,說是屋子,卻隻有半人高。連他一個十歲的孩子,都得彎著腰才能進去。
伊南壘完了這座“小屋子”之後,才開始著手做陶坯。
這回她做得十分輕鬆寫意,特地去問了歡,婦人們都想要什麼樣的盛器,采集了各種意見之後,真的按照她們的意見,捏了陶碗和陶盤,甚至還捏了一個帶把手的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