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實際上的計劃是,由武田晴信率軍進駐東福寺一代,而將其他大名的部隊留在光明院。換而言之,一旦先鋒遭遇北軍襲擊,武田軍會擋住預備隊前去支援先鋒的路,阻礙增援速度。當然,畢竟是大庭廣眾之下,也不方便把事情做絕,最後還是會允許北畠軍和筒井軍這樣的魚腩前去增援。但在那之前,先讓先鋒隊遭遇一波慘重的損失,好好消耗織田軍、齋藤軍和北條軍的實力。
當然,織田信長、齋藤道三和北條綱成肯定也不是傻子。明知道今川家和武田家有賣了自己的意思,斷然不會打那麼凶,很有可能會在瀧尾神社一代磨洋工。哪怕招致罵名,也不能把自家的本錢賠進去。
於是,太原雪齋為武田晴信留下了一條副策——後者此刻正在目送著朝倉軍和六角軍離開的方向。
如果織田軍、齋藤軍和北條軍真的開始磨洋工的話,武田晴信就要率領全部的預備隊離開東福寺、光明院一線,跟隨者朝倉軍和六角軍的步伐,向西渡過東山橋,進入鴨川以西。名義上是要配合朝倉軍和六角軍一同主攻鴨川西岸的京都核心,實際上是把鴨川以東的織田軍它們置於孤立無援之地。
到了那時,鴨川以西戰事吃緊,北軍肯定會想辦法在鴨川以東突破兵力孱弱的織田、齋藤、北條三部,從而迂回包抄在鴨川以西的南軍主力。真到了那個時候,就算織田信長他們想摸魚也不行了,肯定要承受北軍猛烈的打擊,損傷絕不會小。等到他們快崩潰了,再讓南軍主力撤回鴨川以東便可。那個時候,今川軍估計也已經切入了京都核心,北軍必然沒有機會窮追南軍主力。
·
南軍內部勾心鬥角,北軍也並未好到哪裡去,反而呈現出更清晰的集團對抗的趨勢。
大內和大友家是盟友,毛利是大內的從屬,而河野則是大友的附庸。大內-毛利和大友-河野的聯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隻不過大內家和大友家彼此可能並不在乎對方小弟的死活。而大友家又有多大的意願,去協助大內家和死敵尼子家明爭暗鬥,又是另一個問題。
而由於尼子家在中國的巨大勢力,山陰的山名家同樣忌憚其擴張速度。於是,山名和他的盟友一色同樣持有反尼子的立場,更有興趣與大內-大友一係聯合。而山陽道的三村家、赤鬆家和浦上家則選擇了親近尼子的立場,三村家本身就是尼子家的從屬,而赤鬆家及其從屬浦上家均與山名家關係不睦,比起天高皇帝遠的大內和大友,轉而依靠尼子家也是順理成章的。
於是,來自關西的大名,形成了大內-毛利——大友-河野——山名-一色VS尼子-三村——赤鬆-浦上的格局。反而是作為北軍總大將的三好家與其勢力範圍內的遊佐家、波多野家脫離在北軍內部的派係鬥爭外,立場較為超然。
·
腦子裡又過了一遍各個大名之間複雜的利益糾葛和敵我關係,武田晴信隻覺得頭都要炸了。戰陣之上的軍略指揮
他沒問題,談判桌上的縱橫排闔他也沒問題,但是要讓他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指揮不僅考慮戰況,還要考慮各家的利益與傾向——友軍不一定救、敵軍不一定打、行動不一定按照軍事常識、下達的指揮也不一定會被大名們遵守——這種情況下,武田晴信實在是沒辦法把握局勢的發展,恐怕隻有太原雪齋那個老妖怪才能辦到的。
於是,武田晴信眼巴巴地望著東北方向的音羽山,盼望著太原雪齋趕緊打起赤鳥馬印,將指揮權接過去,好結束這場對武田晴信腦細胞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