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老朱雖交待他去辦,但並沒有明發上諭給百官,而是打算辦起來之後再說。
編纂著作的事,朝廷的文官是不可能反對的,這是盛舉,必然會支持,所以就直接降旨。
隻不過,具體怎麼編纂,由何人主持,當然還沒有明說。
眾文官都紛紛點頭。
修書之事,讀書人都趨之若鶩。
朱允熞笑道:“皇爺爺對此十分重視,將親自擔任總編纂。”
“孤任副總編纂,衡王和吳王都將擔任編纂。”
此言一出,黃子澄和齊泰等人,都是心中咯噔了一下,感到十分不安。
衡王和吳王若是都去編書,那就等於將他們兩人都限製起來了。
至於老朱的總編,朱允熞的副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隻是掛名而已。
老朱是大明皇帝,自不用說。
朱允熞也是儲君,又要監國理政,還要擔任軍事學堂的山長,訓練新軍,能有幾分精力管編書的事呢?
可衡王和吳王不一樣。
他們若是加入進去,恐怕就真的隻能乖乖坐在那裡工作。
有朱允熞這個副總編纂管著,他們就算想用手段脫身,也非常困難。
若是平時,兩人一定會祭出衡王吳王學識尚不足以為編纂,應跟隨他們多多學習等理由,阻止朱允熞這樣做。
但現在想到谘政處即將設立,谘政大臣的位置就在眼前,這場交易,不付出一點代價肯定是不行的,便誰也沒有出聲。
“除此之外,還需一人,擔任監修,由其負責廣挑人才,彙古今百行百業之書,監督修纂大典。”
聽到這裡,眾文官皆是心中一凜。
知道這才是真正主持編書的人。
這個位置非常重要,無論何人擔任,都會被天下文人仰望。
朱允熞向旁邊的太監吩咐道:“宣他進來吧。”
太監退了下去,不一會兒,便領著一名長著一對三角眼,如一隻病虎一樣,披著袈裟的僧人走了進來,向他行禮。
這名僧人,自然就是道衍了。
“孤欲舉薦僧人道衍,擔任洪武大典監修。”
此言一出,下方的文官們頓時炸開了鍋。
修書這種事,當然應該由他們文官來主持。
雖然洪武大典,彙天下之書,但無論如何,也該以四書五經為本,以儒家為首吧。
至少應該找一位類似方孝孺那樣的大儒來擔任此等重任吧?
太孫殿下竟然用一名僧人擔任監修?
而且,還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僧人?
這也太過於兒戲,太過於荒唐了?
“太孫殿下!”黃子澄和齊泰同時向前一步,就待慷慨陳詞,勸諫他不得如此任性妄為。
但話未出口,朱允熞的聲音又再度響起。
“諸位大人,孤以為與設置谘政處,代理國政這等大事相比,編纂大典雖然重要,卻也要略遜一籌。”
“孤願傾立促成谘政處的設立,而不是讓諸位大人一直在此臨時辦公,也望諸位大人莫要在大典編纂上阻孤,不知諸位大人以為呢?”
威脅。
赤祼祼的威脅。
言下之意,就非常明顯了。
你們想入谘政處,當谘政大臣,那便要接受這名僧人成為大典的監修。
黃子澄和齊泰的話,又生生吞了回去。
雖然兩人皆認為,用一名僧人擔任監修,太過於荒謬,但若是為谘政而做出交換,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
畢竟,谘政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必須先忍下來,不能因此壞了大事。
當然,如果他們知道,朱允熞所設想的谘政處,與他們腦海中設想的谘政處,完全是兩個概念,那恐怕就是另一番想法了。
“既然諸位大人都沒有意見,那此事就定下來了,還望諸位大人待朝之後,說服儒林同僚,莫要阻撓。”
朱允熞微微笑著。
他要在編書的時候,加入自己所寫教材,並趁機重點推廣。
若是讓這些人當監修,必然從中作梗。
畢竟,在他們眼裡,聖人之言才是千古不變的至理。
儒家至高無上。
其他的各行各業,各種學說,技藝,都應以“儒”為綱,以聖人之言為本。
否則,那便是禍國之言,亂世之說。
但用姚廣孝,就不一樣了。
他是朱允熞簡拔上來,一步登天,自然不可能反對他。
二來,姚廣孝博聞強識,精通儒道佛三家,兼納並修,也就是說,這個人的思想非常開放,各家的學識,各種知識他都能接受。
不像許多儒生那麼死板。
這也是朱允熞要用姚廣孝的一個關鍵原因。
聰明才智倒還在其次。
最重要是,思想不迂腐,能接受新鮮事務,對離經叛道的學說,也不會隨意抵製。
他要推動大明變革。
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按老朱說的那樣,重用這些儒生,重用隻有中人之才的讀書人,他隻當一個封建皇帝,自然沒有一點問題。
應該還是最好的選擇!
可要想變革求新,帶著大明走進新時代,就萬萬也不能那樣做了。
否則,等於是自縛手腳。
“孤還有第三件事。”
交易嘛,當然要實現利益最大化。
雖然谘政處設置之後,這些人不僅得不到權力,現在的權力,還會被嚴重削弱。
但誰讓他們心心念念想著成為谘政大臣呢?
自以為設置谘政處後,能得到天大的好處,實現他們代理朝政,掌控大權,讓天子垂拱而治的夢想呢?
那不趁機狠狠宰他們一把,將以後必然會被群起反對的事情,在此時推行下去,那真是太對不起自己了,也對不起他們的期待了。
此時不宰,更待何時?
最近寫起來真的好費力,明天開始,儘量定時更新吧,早上7點半左右,中午12點左右,晚上9點左右……三章保底,我會儘量加一更或者兩更,加更的時間就不確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