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此時一心想的都如何限武將之權,根本不曾發覺,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掉入了朱允熞的算計之中。
他此時正春風得意呢。
“軍務處代理軍務,職掌天下軍隊,杈威甚重,不應再加恩寵。”
“下官以為,凡軍務大臣,除非是簡拔之新官,從無其他品級,亦無俸祿,可按七品定級給俸。”
“除此之外,餘者再不設品級,亦不額外領俸祿。”
文官們紛紛點頭。
本來嘛。
武將勳貴的俸祿,一直是遠遠高於文官的。
有些甚至要高出幾倍。
當然,這也是曆朝曆代的慣例。
哪怕是重文輕武而著稱的宋朝,也是如此。
當初宋太祖就是說好了,對武將們給予重賞厚待,讓他們放棄兵權,多置良田美宅,多買些歌姬,好好享福。
故而,論政治地位,武將拍馬也不及文官的萬一。
一個七品的縣令,都能將四品的武將怒罵一頓。
但論俸祿,武將可就要遠遠高於文官了。
明朝亦是如此。
不過,明朝用的法子不一樣。
明朝是通過給武將定更高的品級,來提高武將待遇的。
比如說,衛所裡麵的千戶就是正五品,百戶是正六品,哪怕是統領十個士兵的小旗,都是從七品。
而文官知縣,都隻有七品。
用後世軍隊來對比,就是軍隊裡的班長是七品,地方政府的縣高官也是七品,兩者算同一個品級。
但品級與職權並不對等。
縣令能調動一縣的資源,其實際能量,不要說一名小旗,就是正五品的千戶,也遠遠比不上縣令。
甚至掌握五千多人的正三品指揮使,除了錦衣衛這種有特殊權力的內衛,很多三品指揮使可能都還不如縣令的實際權力大。
畢竟,後期的衛所,士兵已經在很大程度與農民基本沒啥區彆。
而明朝大一點的縣,也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人口,遠比衛所的人數多得多。
而在這個時代,掌握更多人口,也就意味著能調動更多的資源。
說白了,武將勳貴們有錢,他們也不像文官一樣,以“清廉”貧苦來標榜自身。
若是打了勝仗,朝廷給予的賞賜之豐厚,就更是許多文官們一輩子的俸祿加起來都比不上的。
此際,聽到說進入軍務處沒有額外的俸祿,武將勳貴們自然無所謂。
就那一點點錢,他們還看不上。
接下來,文官們又一個個站出來,出謀畫策,限製軍務處的權力。
“下官以為,凡軍務奏章,軍情,勿論大小事,都應由三名以上軍務大臣批閱,合議而定,若有爭議,則請示陛下,不得一人擅自做主。”
“下官以為,軍務處不得似五軍都督府一般,再另設衙門,獨自辦公。仍如之前在文華殿臨時批閱奏章一般,就在宮內置一便所,在禦前辦公即可。有事亦可即時與陛下耳聞。”
“下官以為,除了密奏製度外,軍務處應主要負責軍情奏章的日常事務,對於重要的奏章,還是需奏與陛下。”
“下官以為,軍務處的主要職責,是作為陛下的顧問,以備谘詢。除此之外……”
“下官以為,軍務大臣未有聖旨,不得離京……”
“下官以為,軍務處隻宜草擬意見,不宜……”
……
文官們給軍務處製定了一條又一條的規矩,將其職權越限越小。
最後基本上變成了一個純粹的秘書辦事處,實權剝得幾乎一點都不剩。
眾人群策群力,想出的種種法子,比朱允熞之前想的,還要周到不少。
畢竟,一個人想這種事,總有想不到的地方,有遺漏之處。
而現在文官們絞儘腦汁,限製軍務處大臣的權力,就一點死角都沒有留下了。
最後定下來,奏章第一步先送到皇帝或者太孫殿下麵前,然後再下發給軍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