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殿試,治世之能臣(1 / 2)

這一次的考試,並不隻有以往的經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額外的題目。

這些題目自然是朱允熞親自加進去的。

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經世致用的人才。

但為了照顧當下大部分的士子,這些題目朱允熞都放到了加分項中,也就是說——原本的那些題目仍然同過去的科舉考試一樣,沒有變化。

隻是在這個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題目。

答得上來,那麼被取進士的機會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來,也不妨礙正常的科舉。

朱允熞也很明白,臨時更換考題,隻怕會惹得士子們不滿。

更是明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妙處。

所以自這屆科舉考試之後,才會慢慢從原本默守陳規的科舉考試,逐漸變得像朱允熞心目中的考試變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試,更還要懂一部分算數,畢竟治國之道很多其實就隱藏在算術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掘。

當然,還要會寫文章。

隻不過是一些實際應用之中的文書,而非是空談闊論的八股文。

這次的科舉考試不同於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時間,朱允熞並沒有給諸多科舉考生那麼多時間。

事實上,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

因為朱允熞在題目上做了些許的縮減,並且本來就用不了那麼長時間。

之所以考試那麼長時間,並且吃喝拉撒都在號舍裡麵,或多或少也有些服從性測試的想法在裡麵。

目的並非完全是出自挑選人才。

而在朱允熞下令縮減流程之後,很快,科舉考試便結束。

進入到了殿試的環節。

朱允熞雖然親自擔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側重點還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題目,而在此之外的題目還是由其他同考官負責。

對於這部分試卷,朱允熞是不怎麼知情的。

朱允熞隻知道,自己從這上萬份試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並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夠完善,但有潛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過一百來人而已。

所以朱允熞心中其實有些失望,大明現在需要的人才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多,現在的大明一邊處於陳官冗員的狀態,一邊又是急缺人才。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導致的。

好在朱允熞心態良好,將人才問題當做一條長線來看待,並未強求現在一次科舉就能完全解決。

於是此次科舉取士,朱允熞隻負責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為進士。

而剩下的進士,則要交給其他的同考官確定,以往常的科舉取士為標準,符合標準的便取為進士,不符合者,自然也隻能是篩除。

直到殿試的前一日,朱允熞才知道,此番科舉取士,統共取了進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三百名進士,多了足足一半多。

而朱允熞所取之進士和同考官所取之進士,又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交叉。

所以這一次科舉取士的人數,便是同考官所決定的人數,也比往常多出了一半。

這其中是否有貓膩,朱允熞不得而知。

為了填補朝廷空虛,這一次科舉取士的過程可謂是有些粗糙,不乏有可以作弊的環節和手段。

但朱允熞卻並沒有一查到底。

派錦衣衛去仔細詳查,因為朱允熞知道一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

這朝堂的大魚都被網的差不多了。

也是時候,該往裡麵養一些魚,等來年的時候,有個好收成。

反正這水裡總是要待一些東西的。

還不如喂一些自己養的魚,來路清楚一些,到時候收網起來,也更方便,更容易掌控些。

而不是讓一些雜七雜八的野魚摸進去。

甚至龍蛇混雜,住進去一些不該進去的東西,到時候收網可就要麻煩太多了。

所以這一次,朱允熞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有太過在意,也讓不少人鬆了口氣。

次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