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長兩口子當天下午吃了晚飯就和陳林他們回了縣裡。
沒在老家過夜,這個事情是很嚴重的,進一步表明了連長的態度。
連長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走的時候周母都慌了,是真的顧不得老二老三了,這老大看起來是要和家裡決裂啊!
老兩口眼巴巴的送到車前,都不知道說什麼好。
連長掙錢後給家裡添了不少東西,打穀機都換成了電動的!
整個村子頭一份啊,連拌桶都換了個新的,就顯示一個爺有錢了。
縣裡90年代的打穀機,大多是靠人力踩的,稻穀收貨是真的費勁,沒幾分田都能把一家人累得要死。
再早一點更是人力打穀機都沒有的,全靠人使勁摔!
這就是拌桶的由來,拌,盆地話就是使勁摔的意思。
拌桶呈梯形體,上部寬下部窄,五個麵都是實木板的,隻有朝天的一麵對著天空張開方型的“大口”。
底部有兩塊筆直的、由方木製成滑板,像枕木一樣,有利於減少阻力,在稻田裡快速推拉。
然後會有三麵圍擋,以前是用竹篾編製的,90年代也有用塑料幕布的,主要作用是在打禾時,遮擋穀粒不灑出拌桶外。
打禾板是用木條和楠竹片做成的,長度與拌桶的內寬相吻合,寬度與拌桶的高度相吻合。
使用拌桶時,割上三四窩,聚在一起成一大把,尾端向拌桶平放在拌桶邊的田裡。
在割穀子留下的空地支好拌桶,拌桶露出一邊,其餘三方用一張三米寬的圍擋插入拌桶圍起來,摔打過程中蹦跳起的穀粒碰在篾席上就可落回拌桶。
打穀子得至少四人,兩人一組,一個人割稻穀並擺在拌桶邊,另一個人雙手握住一把稻穀,在露出的拌桶邊沿上,用力摔打,使稻穀脫落進拌桶。
後麵有人力打穀機後,就把打穀機架在拌桶邊,這時候需要的人反而更多了,除了打穀子的和割穀子的,還需要遞穀子的。
因為效率大大提高了,打穀機飛快旋轉,打穀子的人隻需要把一把稻苗遞過去,正反兩麵刷兩下,穀子就全部脫落了,需要的時間大大減少了。
連長這個電動的機器,屬實給周家掙了不少臉麵,畢竟頭一份。
當時周家老兩口除了感覺有麵子,就沒其他感覺了,覺得老大給家裡整這些是理所應當。
現在總感覺這些待遇要消失了才追悔莫及。
才醒悟過來不僅未來要靠連長這個大兒子,在當下更是要靠。
但老兩口縱容小兒子把事做絕,大兒子又有他二叔撐腰,而且現在全村都認可是連長占理。
他們想緩和關係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媽,老漢兒,莫要送了,放心,該我們的責任我們不會不負責的。”
老兩口沒想到是毛毛開口了,尤其是周父,今天自己老婆對毛毛可沒有好臉,下午他對兒媳婦的熱情招待也沒收到啥回應。
他本來自覺這輩子是沒機會跟毛毛有啥交流了,沒想到毛毛竟然主動說話了。
“好,好,我們不送了,你們上去好好過日子,缺啥就回來拿,我和你媽還乾得動,需要幫忙了,就喊我們。”
周父趕忙接話,眼神裡竟然充滿了感激。
這也是陳林教的,他問連長兩口子是不是以後這輩子真就和連長老家不來往了?
兩口子都連連搖頭,怎麼可能不來往,。
彆說現在,就是更加自私的三十年後,都極少出現這種和家裡斷絕關係的事。
於是陳林就說最好毛毛來扮白臉,給個台階下,不管周母怎麼想,至少周父是要承這份情的。
現在看來果然如此。
毛毛連長沒有再多說什麼,直接上車回縣裡了。
連長兩口子修整了一晚,沒啥作用,又接著緩了好幾天,發生這種事,真的沒那麼容易過心裡那道坎的。
陳林私下也和思華討論過這個問題。
開始兩口子還開玩笑,說他們那會兒結婚還好沒遇到這樣的情況,說明我們兩家都很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