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欠人情了(1 / 2)

重生之都市仙尊 懶鬼 4587 字 8個月前

消化了這部分突如其來的信息,徐應龍才知道他氣海內的那顆金色的珠子不是凡物,而是一顆佛骨舍利。這顆佛骨舍利便是從文殊院來的那塊佛骨,其主人確實是一千三百多年前華夏聖僧玄奘。

玄奘法師在華夏佛教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人們都知道他是大唐皇帝的禦弟,也知道他遠赴西域天竺取經,並由此還衍生出了華夏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但是人們不知道的事,玄奘其實是一位修為極其高深的佛修,更是一位功德法師。

玄奘因取經教化眾生被上天所感,降下無量功德,鑄就功德法身,成為佛門人人敬仰的聖僧。而且玄奘法師的修為也極高,是當時華夏最頂尖的高手之一,也是最有可能成佛的佛修。

但是由於李唐王朝高層信奉道教,對佛教頗有微詞,再加上佛教和道教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時有高下優劣之爭,並在思想上也發生了劇烈的衝突。

在道教方麵,唐初有教徒傅奕向高祖七次進言,抨擊佛教,慫恿實行佛教的沙汰。佛門高僧法琳和其弟子李師政分彆作了《破邪論》和《內德論》,反駁傅奕。

接著有道教徒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響應傅奕,貶斥佛教。法琳再度作了《辯正論》,予以反擊。這樣兩教的激烈衝突,結果是法琳受到發配益州的處分。其後,在朝廷的內殿裡時常舉行佛道的對論,其論題涉及道教最高概念的道和佛教所說菩提的同異,又考核到《老子化胡經》的真偽。使得佛道之爭由民間擴大到朝野,日趨激烈。

另外在儒家方麵,本來與佛教的爭論較少。然隋以來,佛教徒一貫以人天教看待儒家。象吉藏在所著《三論玄義》裡的判釋,即說儒道都是外道,還比不上佛教的聲聞乘。宗密著《原人論》,也采取同樣的見解。

然這樣的觀點受到唐代儒家宗師們的反對,例如韓愈。韓愈從儒家立場出發,予以堅決反對。他上表認為,佛教隻是夷狄之法,非中國所固有,隻是在後漢時才傳入中國,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說,佛教的流行使“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對封建統治有害而無益。

他著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言,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於是他斷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世之惑。”主張驅使僧尼還俗,焚毀佛經,改寺院為民舍。他又上表論佛骨,以為是枯骨穢餘,應付之水火,永絕迷信的根本。

與此同時,大唐之外其它修行界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步步緊逼,戰火一度燃到大唐邊境。為此玄奘法師有

感於大唐皇帝對自己的恩德,有感於佛主割肉飼鷹的精神,立下宏願守護大唐萬代,便放棄了成佛。此舉倒是與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有點類似之處。

由於信息不全,徐應龍並不知道玄奘法師這樣一個有德高僧死於何時,因何而圓寂!但是卻知道玄奘法師死後,將畢生修為凝成24粒佛骨舍利,每一粒都保存了玄奘法師部分修為和生平經曆。

玄奘法師的本意是讓佛門弟子持自己的佛骨舍利加以煉化,然後造就一批高手,保證佛門道統不絕。但是他卻沒有想到,佛門弟子視他為聖僧,他的任何意見遺物都被他們視為聖物,有哪個人敢煉化他的佛骨舍利。

在加上後來地球修煉環境發生了改變,且戰亂不斷以及多次滅佛浩劫,因此導致玄奘大師留下的24粒佛骨舍利最終隻剩下區區三顆存世,餘者皆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裡了。

而文殊院供奉的這一可顆佛骨舍利,正是玄奘大師的頭頂骨,主要是蘊含了玄奘大師全身一半的功德之力和少量的靈力。有感於徐應龍身上的功德之力,主動召喚,最終被徐應龍所煉化。

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徐應龍歎了口氣,這次他算是欠下了佛門一個天大的人情。要不是這顆佛骨舍利,他想要凝結成9顆一轉金丹,少說也需要半年多時間,要是換成混沌空間的時間,至少也需要五六十年。

另外現在他的功德金身也趨於小成,功德法相暴漲至12米,戰鬥力堪比一個正正的化嬰境高手。這些可不是有時間就能修煉成的,這需要的是機遇,機遇不對的話,有時候幾十年幾百年都不會得到一絲功德之力,所以說這個人情可欠大了。

欠人家的就要還,人情同樣需要還。華夏素有禮尚往來、投桃報李的成規。這種成規可以平複人們虧欠的心理,使人們的靈魂得以安祥。於是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名詞便就在中國曆史上閃爍了幾千年。

作為九天仙界的仙君,徐應龍對於人情的理解遠非以本人可以比擬的。欠什麼彆欠人情,“人不求人一般高,人一求人矮半腰”他比任何人都懂,修士修煉是戰勝上天戰勝自我的一次旅行,必須要做到問心無愧,你要是心裡有虧欠有疑慮的話,還沒走到半路恐怕就灰飛煙滅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