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說天主教教會,扮演了中世紀基層治理的重要角色,但與伊斯蘭教相比,其實還差了點意思。
天主教的教會,其實要更加的集權,有著清晰的科層製色彩,便於羅馬教廷傳達自身意誌。
但伊斯蘭教不一樣,伊斯蘭教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存在一個羅馬教廷模式的中央。
清真寺之間通常不存在直接的相互統屬關係,每個清真寺在伊斯蘭教中通常是獨立運作的,可謂是相當的自發性與扁平化。
而且,地方清真寺的伊瑪目,他們的來源多種多樣,既存在社區選舉、官員任命、宗教學者推舉等……
但總歸而言,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伊瑪目,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職務存在,往往是紮根於地方,缺乏統一管理。
科層製有科層製的好,扁平化也有扁平化的優點。
天主教教皇,可以借由科層製的教會機構,將自己的意誌轉換為教會的意誌,動員歐洲發起十字軍聖戰。
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則因為扁平化的自發性,更加深入基層,分布更廣,細致入微。
在扁平化的伊斯蘭教中,這些遜尼派中的伊瑪目,便扮演著基層組織者的身份,承擔著大量各種後世居委會一般的職能。
從主持婚姻到主持喪禮、從主持節日到主持禮拜、從調節矛盾到救濟貧窮者、從教育知識到選出下一任伊瑪目……
可以說是正是他們維係著伊斯蘭社區的存在。
這種模式,在蓋裡斯看來,其實也相當不錯。
至少相比天主教那邊,擔心打了小的來了老的。
他對領地內的遜尼派穆斯林進行統合,短時間內可就真沒人能過來管他。
而想統合領地內的穆斯林,一來便是從財源角度也就是天課下手,二來便是要從思想層麵壓倒原先的那些穆斯林學者們,使他們願意向自己聽命。
財源方麵,蓋裡斯打算重整領地內的天課製度,思想方麵則就要從蓋裡斯的自我宣稱角度入手。
眼下,有關包稅人的血債情況,其實也調查的差不多了。
蓋裡斯覺得自己有必要該去動一動了,正好也算是殺雞儆猴,希望那些清真寺的伊瑪目們能識趣點。
……
儒曆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先知與世長辭,留下一個快要統一的阿拉伯半島。
在其離世後,穆斯林社區在他之後通過選舉建立了正統哈裡發製度。
一個新生的帝國,誕生在大地上,而後便向東與西開始了征服。
儒曆638年,第二任正統哈裡發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耶路撒冷,並於早一年將約旦地區納入阿拉伯帝國中。
自那時起,蓋裡斯現如今腳下所踩著的土地,便被染上了黑白旗幟的色彩。
當四大正統哈裡發的時代結束,倭馬亞家族建立了自己的家天下,將阿拉伯帝國納入自己囊中,開啟了世襲製的時代,被同時代的唐稱為白衣大食。
而後阿拔斯家族在750年,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拉伯第二帝國,被唐稱為黑衣大食。
從這時起,阿拉伯帝國走向了巔峰,也在那山巔上開始了崩塌,但伴隨著帝國的崩解,與戰爭的肆虐,阿拉伯的科學與文化卻步入了“黃金時代”。
很荒謬,看似也很離譜,但又確確實實發生了。
當蓋裡斯與一支商隊一同轉過道彎後,又一個12世紀的穆斯林農村,出現在蓋裡斯的視野裡。
這座村莊坐落在乾燥的丘陵間,泥磚房低矮破舊,牆壁斑駁。
幾隻瘦弱的羊在村頭的乾草堆中覓食,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和風沙。
在阿拉伯的“黃金時代”中,亞曆山大港有著七八萬的人口、開羅與大馬士革則是十幾萬、而巴格達則更是有著多達二十萬起步的人口。
這些城市凝結著,阿拉伯科學與文化的結晶,被認為是這個時代的文明火炬。
然而蓋裡斯視野中的這處村莊,才是這個時代伊斯蘭世界的真正底色。
在12世紀有超過80%的穆斯林,是生活在農村中,而非城市。
如果蓋裡斯想要真正動員這片土地上的穆斯林,勢必要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農村。
“大人,我們要到了。”商隊裡的領袖低聲對蓋裡斯說道。
對此,蓋裡斯淺淺的低了下頭,示意自己清楚了。
早在一個月前,伴隨著西蒙與哈立德進行巡視調查的時候,蓋裡斯也著手組建了現在他所處的這支小小商隊。
這支商隊,規模很小,全部加起來隻有8輛馬車15匹駱駝。
商隊的商棧位於阿爾哈迪鎮,平日裡負責將斯卡爾的產出轉運到阿爾哈迪鎮,從而對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