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泰沉默一陣,才道:“母後,父皇駕崩不久,這時候立後,是否操之過急了?”
他說話語氣頗為恭敬,但楊寧卻覺得這小皇帝每一句話說出來,似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而且應答的十分妥帖。
他言語雖然不硬,但言語背後卻帶著幾分含蓄的硬氣。
太後似乎也被隆泰問住,楊寧心想此前聽說古人謹守孝道,父母過世,守孝三年,卻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是不是守這個規矩?若是真的有這樣的規矩,卻也不知道皇帝用不用去守?
沒過多久,才聽太後道:“先帝崩逝,你穩定國家社稷才是對先帝最大的孝順。若是遲遲不立後,難免會引起朝野不安,實非孝順之道。”頓了頓,才道:“皇上,本宮坐鎮後宮,也必須要為皇家的血脈操心。這一次你也明白,如果不是忠義侯穩定局勢,你是否能夠順利登基,其實也是未知之數。”
楊寧心下一震,心想難怪齊景過世的時候,忠義侯為何沒有出現,看來在那段最為緊要的關頭,忠義侯果然是將精力放在了新君即位之上。
隆泰並沒有說話。
“皇家血脈的延續,是皇上治國第一件大事。”太後道:“皇上即使不能立刻立後,也該先將菀瓊先宣進宮來。”
隆泰終於道:“母後所言,兒臣記著,會仔細考慮此事。”
“哎,不為父母,不知父母的苦心。”太後歎了口氣,頓了一下,忽然問道:“皇上,此番你準備如何賞賜忠義侯?”
“母後覺得應該如何賞賜?”隆泰問道。
太後道:“先帝臨終托付,要忠義侯輔佐皇上,皇上是親耳聽見的。先帝崩逝,忠義侯殫精竭慮,對皇上忠心耿耿,這才安然挺過了危難時刻,依本宮之見,忠義侯和那批忠心耿耿的臣子,都是皇上日後依仗的國家棟梁。”
隆泰笑道:“母後所言極是,忠義侯的功勞,兒臣定是記在心上的。”
“獎罰分明,是為君之道。”太後猶豫了一下,終於道:“皇上是否應該為忠義侯加封爵位?”
隆泰道:“忠義侯位居四大世襲候之首,乃是一等候,榮耀無比,如果再要加封,就隻能封為公爵了。”頓了頓,才道:“我大楚立國至今,固然沒有異姓王,卻也沒有給異姓封過公爵。”
“皇上不是想要破陳出新嗎?”太後語氣溫和起來,“有些東西要遵循祖製,可是也並非事事都要死守著祖宗的規矩,有些可以改變的事情,皇上也未必不能改變。皇上剛剛登基,要樹立自己的威信,破除一些舊規,未必不可。”
楊寧聽到這裡,這才明白,這太後竟然是想讓皇上加封忠義侯,聽太後的意思,對忠義侯似乎極其信任。
隆泰似乎在猶豫,片刻後才道:“母後,四大世襲候,乃是我大楚四位一等侯,四大侯爵都是為我大楚立下過汗馬功勞。如今母後讓兒臣加封忠義侯為公爵,兒臣本該謹遵母後之命,可是兒臣卻隻擔心一件事情。”
“何事?”
“如果加封忠義侯為公爵,其他三大世襲候又會如何想?
(本章未完,請翻頁)”隆泰道:“兒臣隻擔心那三位侯爵心裡不平衡,此外如果加封忠義侯,這忠義侯的爵位是否從今以後便即消去?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楚四大侯爵,如果沒了忠義侯,是否有些不妥?”
太後立刻道:“皇上多慮了。太祖皇帝賜封四大侯爵,而且當年下過旨意,四大侯爵世襲罔替,自然是不能消爵的,如果加封了忠義侯,爵位自然傳襲下去。至若皇上擔心其他三位世襲候心中不滿,依本宮之見,皇上也不必有此顧慮,此番是忠義侯為皇上保駕護航,錦衣和武鄉兩候是寸功未建,至若金刀侯,皇上莫忘了,他和朝廷和皇上可不是一條心。”
隆泰立刻道:“母後,恕兒臣直言,母後說錦衣和武鄉二侯寸功未建,事實卻未必是如此。錦衣和武鄉在軍中都是有著很深的人脈,軍中諸多將領當年都是跟隨這兩位侯爵征戰沙場,母後知道,這兩位侯爵對先帝都是忠心耿耿,所以他們的部下也都是效忠於兒臣,如果不是有這些人存在,震懾一些彆有居心之輩,兒臣也未必能夠如此順暢登基。”
“皇上說的沒有錯,但此番立功最大的,還是忠義侯。”太後爭辯道:“如果不是忠義侯運籌帷幄,局麵恐怕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聲音微冷:“皇上難道覺得忠義侯做的還不夠?”
隆泰道:“母後誤會了,兒臣並無這樣想。”
“忠義侯和一幫忠臣立此大功,如果皇上毫無封賞,本宮擔心會讓不少臣子失望。”太後歎道:“皇上,要想治國,必須要用人,要用人,就必須要得人心,皇上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