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拜為客卿(2 / 2)

大秦地府日常 無字驚鴻 10555 字 2個月前

言下之意說點有用的內容,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沒必要反複強調。

始皇並不著急,他接著往下說:

“大王對此前韓王合縱一事,有什麼想法?”

孝文王眉頭微蹙:

“韓國積弱,韓王無能,難成大事。”

始皇便點出:

“但韓國再如何弱小,我大秦也難以滅韓。”

孝文王沉默了。

片刻後,他詢問道:

“卿以為,這是何故?”

始皇反問:

“莫非大王看不出其中關竅?”

孝文王自然是能看出來的:

“昔年燕將滅齊,楚國助其複國。吳王闔閭滅楚,我大秦助楚複國。便是此前秦欲滅楚,魏國的信陵君寧願竊符也要救趙。”

“蓋因各國聯姻數百年,互有姻親,信陵君的姐姐為趙王叔父平原君的妻子。若是魏國滅趙也便罷了,信陵君定會偏幫故國。可秦要滅趙,信陵君便不肯了。”

七國並不是單純的七足鼎立才導致誰也無法徹底滅絕誰。

歸根到底是利益之爭。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各國其實都是彼此眼中的肥肉。

隻不過有的肥肉背後覬覦的人多,比如宋國。你試圖吞下它,就會有其他人來收拾你,讓你元氣大傷。

——齊滅宋,因此齊被五國合圍而滅。

而有的肥肉不夠肥,覬覦的人少,比如代國。所以你想吞並它,難度就會降低許多。

——趙滅中山,無人在意。

為什麼趙國能順利滅掉代國,而沒人幫代國複仇呢?

因為代國地處的位置尷尬,會覬覦它的人不多。所以各國也懶得和它聯姻,隻有趙國數十年來一直虎視眈眈。

後來趙國的趙襄子的姐姐嫁給了代國國君,於是等趙國企圖吞並代國的時候,代國竟

無處可以尋求援助。

它們唯一的姻親就是想吞並它的趙國,堪稱求助無門。

同樣是弱小的國家,韓國靠著所處之地各國皆想要,走了聯姻路線保全自己。

韓國地小難以被各國合圍瓜分,隻能便宜一家。但韓國與六國廣泛聯姻,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誰要動韓國,其他國家都不會同意。除非是自家滅韓,否則免談。

屆時各國都能以姻親身份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再順便反攻一下侵略國,從這家撈幾座城作為出兵的報酬。

當年吳王滅楚也是一樣的道理。

秦楚聯姻,秦哀公是楚王的外公。倘若放任楚國被吳吞並,秦國就吃虧了,自然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於是秦人賦之《無衣》,發兵救楚。

是的,秦國的戰歌《無衣》是在這個前情下創作出來的。

隻有明白了為何六國會互相馳援的根本原因,才能精確想出應對之策。

始皇告訴孝文王:

“朕有兩策,可令被滅之國無法光複。”

孝文王願聞其詳。

始皇說:

“其一,與楚國聯手,先行瓜分天下。待趙魏韓燕齊儘滅,再與楚國決一死戰,定天下歸屬。”

一國無法做到阻止彆國複國,那就兩國合力達成目標。兩個大國一起出手,便是趙國也不可能抵抗得住。

之所以選楚國,是因為隻有楚趙可選。而趙國顯然不可能和秦國聯手,隻有楚國才有合作的可能。

至於其他四國,不是太弱就是沒野心。

但孝文王指出了問題所在:

“楚王野心勃勃,恐會暗中使壞。且即便兩國打到最後平分天下,想滅彼此也十分困難。”

言下之意,這一招並不穩妥,極有可能翻車。況且大秦一向自負強大,哪裡肯把到嘴的肥肉分一半出去?

始皇並不意外:

“其二,便是先休養、後攻伐。積攢到足夠的國力,一口氣連滅數國,不給他們複國的時間。還得是先滅大國,否則小國隨時可以被大國重新扶持起來。”

這是始皇帝選的道路。

孝文王卻覺得這招比前一條更難:

“大秦滅趙已經是困難重重,想要一口氣滅絕數國

,談何容易?”

當初那麼多國家嘗試過覆滅彆國,也沒聽說過哪一家這麼厲害,能一次性滅兩國及以上的。

就算有,也是滅的不起眼小國。

可始皇說的是一口氣滅幾個大國。

然而至今為止,東周數百年來被滅的大國似乎也就一個三家分晉的晉了。

其他的基本都是積弱之後才滅亡的。

始皇定定地看著孝文王:

“所以朕說了,要積攢國力。都江堰即將修繕完畢,那裡會成為大秦糧倉。若能將關中也以水利改造成沃野,大秦就有第二個糧倉了。”

孝文王頓時意識到了這件事的重要性。

有一個巴蜀,就能支撐大秦和趙國連年征戰。再來一個關中,滅六國似乎當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了。

始皇的目光掃過輿圖:

“大王若真打算休養生息、以圖後事,就要儘量止戰。雖然各國非要與大秦交戰的話,我大秦也不是打不起。可這樣一來,圖謀大業的時機就要繼續拖延了。”

孝文王認為始皇說的有道理。

他便問始皇:

“卿以為,我秦國要休養多久,才有餘力滅絕六國?”

始皇自負地表示:

“若關中能成沃野,十年內可開戰。”

然而鄭國渠本身就要修十年,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要二十年後。

孝文王被始皇的自負感染到了,也振奮起來。

他連忙尋問:

“李冰父子負責修繕都江堰,據傳已經到了收尾階段。若寡人請他們再來關中修建第二個水利工程,愛卿以為如何?”

始皇並不清楚李冰父子是否能在關中修渠,所以他說得比較委婉。他建議孝文王可以廣招匠人,到時候就能集思廣益了。

等大秦張羅著修渠的消息傳去韓國,聽說了西周公國和周天子慘狀的韓王一定會心動。主動派遣鄭國入秦,以此討好秦王。

這些天韓王應該被嚇得不輕。

始皇順勢提出了鄭國此人:

“朕聽聞韓國有一人名為鄭國,擅修水利。大王既要廣招匠人,不如也使人去向韓王要來韓地的工匠,一並參與其中。”

有秦國工匠盯著,鄭國也不可能提出不合理的修建方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