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把侄子拎到一邊,讓他彆幫倒忙。
另一邊,郭嘉小朋友戳了戳蕭何:
“你怎麼不哭?”
蕭何往旁邊挪了一下:
“我叔叔不來才好呢。”
郭嘉問他:
“為什麼是你叔叔?你爸爸呢?”
蕭何想了想:
“不知道,我懷疑我是被我叔叔拐賣來的。”
郭嘉十分震驚,問他報警了嗎,警察叔叔怎麼說。蕭何說沒有,他叔叔和警察叔叔認識,報警估計沒有用。
老師路過這裡聽到這番話,一個頭兩個大。
她趕緊解釋道:
“蕭蕭的長輩和他叔叔認識,長輩去世之後沒有人照顧蕭蕭,所以劉叔叔才收養了他。劉叔叔是城管,不是什麼人販子。”
郭嘉就問城管是什麼。
老師想了想:
“你就當是警察叔叔的一種吧。”
蕭何搖了搖頭:
“老師你不懂,沒有警察叔叔是像他那樣喜歡嚇唬小孩子的,他一定是個壞人。”
老師:……
現在的小孩真難搞。
郭嘉還想追問什麼,他的家長戲誌才慢悠悠走過來,拽著他往旁邊去:
“你彆在這裡給老師添亂,走,跟哥回教室去。”
郭嘉覺得教室裡沒人不好玩:
“我要留下來和小朋友們聊天。”
戲誌才卻說:
“我偷偷帶了一瓶可樂進來,你趁著小朋友不在趕緊喝了。等下被他們看到,會和你搶的。”
郭嘉立刻改口:
“走!回教室去!”
邊走還邊說可樂喝起來不夠刺激,問哥哥什麼時候再給他喝酒。
戲誌才說想都彆想,小屁孩不能喝酒。要不是上次郭嘉趁他喝醉了偷喝,他絕不會讓才上幼兒園的小孩嘗到酒味,也不怕酒精中毒。
秦政就是這個時候抱著兒子回到人群中的。
戲誌才友好地衝他打
招呼:
“秦先生。”
扶蘇好奇地問:
“酒有那麼好喝嗎?”
秦政立刻抱著兒子大步往裡走,兄弟兩個就聽見他和兒子說酒難喝得很,小朋友千萬不能喝。
看那個飛快離開的架勢,好像把他們兄弟兩個當成什麼會帶壞小孩的社會蛀蟲了。
戲誌才低頭看向郭嘉:
“你看你乾的好事。”
郭嘉不以為意:
“是你天天喝酒,我又沒有。”
秦政找到了老師,問什麼時候能吃飯,小孩要餓壞了。
老師給最後一個小孩拍乾淨身上的草屑灰塵,說食堂已經將飯送到了教室,保育員也過去盛飯了。
她這邊還有幾個孩子要哄,蘇蘇要是等不及的話,可以先去吃飯。
恰好那邊的孫老師叫上了已經停止哭泣的孩子,領著他們回教室去吃午飯。秦政抱著兒子跟上,一群人很快回到教室裡。
經過上午的活動,不少小孩都又困又餓。午飯端上來時,大部分孩子都乖乖低頭吃飯,沒有再鬨幺蛾子。
但也有小朋友不肯吃,帶著哭腔說要睡覺。老師肯定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睡覺,隻能哄著先把飯吃了再睡。
扶蘇雖然也困,卻很乖。
他坐在爸爸懷裡,強撐著沒有睡過去,爸爸喂過來的飯都一一吃了。
困倦的小孩都顧不得挑剔飯菜口味了,有什麼就吃什麼。秦政頗有心機地把蔬菜藏在飯和肉裡,一勺子喂進去,扶蘇崽也慢吞吞地咀嚼,沒有說不想吃菜。
秦政有些欣慰:
“你要是每頓飯都吃得這麼乖,我也就省心了。”
扶蘇崽迷茫地看著爸爸,已經困到無法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
秦政便讓他專心吃飯:
“細嚼慢咽,吃飽了跟爸爸說一聲。”
扶蘇崽於是認真地咀嚼起來。
吃完一口就張開嘴,等著下一口,頗為自覺。
秦政又給他喂了一口:
“今天你困了,爸爸才喂你吃,以後你要自己吃飯。你在家裡都是自己吃的,對不對?”
扶蘇慢半拍地點頭:
“嗯,窩可以寄幾吃飯。”
嘴裡含著食物,說話有些
含混不清。
一碗飯吃完,秦政發現沒有了。他看看旁邊準備去添飯的蒙毅,叫住他,請他幫忙跟老師說一說,蘇蘇也要添飯。
蒙毅主動答應下來:
“好!”
蒙毅去跟老師說了添飯的事情,想了想又補充,說菜也要添,他記得蘇蘇的菜也吃完了的。
老師謝過他,問他:
“那毅毅要添菜嗎?”
蒙毅看著紅燒肉丸子說:
“我隻想吃肉丸子。”
老師:……
現在的小孩挑食都有點嚴重啊,大部分都是隻想吃肉不想吃菜的。
老師還是給蒙毅也添了點蔬菜,告訴他好孩子要連蔬菜一起吃的。因為蒙毅沒有拿裝菜的碗過來,老師就給他拿了幾個乾淨的小碗。
兩碗菜,一碗是給蘇蘇的,一碗是給毅毅的,都是用乾淨碗裝的。蒙毅左右對比了一下,把蔬菜多的那一碗遞給了蘇蘇爸爸。
秦政看透了他的小心思,但沒有點破。正好他也想讓兒子多吃點菜,就收下了蒙毅端來的這份。
扶蘇崽太困了沒看出來,很有教養地說了一句“謝謝一一”。困倦時說話含混,發音的音調有些奇怪,蒙毅沒當回事,說了句“不用謝”就回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過了一會兒,蒙毅吃完第二碗。
這次他主動走過來,問蘇蘇爸爸要不要添飯。秦政點頭,誇了他一句樂於助人。
蒙毅跑去找老師:
“老師,我和蘇蘇還想吃一碗飯。”
蒙恬蒙毅兄弟兩個小時候長得差不多,老師一開始沒分出來,還以為是蒙恬來添飯了。正準備給他盛,聽到這句頓了一下。
老師抬頭辨認了一下:
“是毅毅嗎?”
蒙毅點頭。
老師有些頭疼:
“你不是已經吃了兩碗飯了嗎?”
蒙毅回答:
“老師,我在家裡都是吃五碗的,我沒吃飽。”
老師不信這個年紀的小孩能吃五碗飯,現在又不是以前肚子裡沒油水的年代。一般吃了肉之後,就吃不下太多飯了。
可能蒙家給孩子準備的碗是很小的那種吧。
老師就和蒙毅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