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騎兵的最後一塊拚圖(1 / 2)

皇甫嵩與朱儁都是戰功赫赫的將軍。

他們拿出一幅巨大的輿圖,上麵包含的三輔與涼州,其中,位於右扶風的陳倉被重重地標記出來。

按照皇甫嵩的說法,一旦涼州失手,存有糧食的陳倉將會成為叛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而若是朝廷在涼州還有支點,陳倉將會作為提供糧草的穩定後方,重要性可想而知。

歸根到底,這場仗該怎麼打,皇甫嵩、朱儁等人也隻能提出幾個大致的謀劃,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需要根據戰況實時變通。

這時,劉辯才明白,他們的這些話,其實大部分是說給自己聽的。

之後,朱儁又提起府庫中的“當胸”和“鞮瞀(dīmào)”,劉辯原以為指的是士兵的鐵甲和頭盔,但仔細一想,朱儁的太仆除了負責皇帝的車駕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工作內容是馬政。

果然,問了之後劉辯得知,朱儁口中的當胸和鞮瞀指的是皮質的馬用甲,鞮瞀用來保護馬頭,當胸用來保護馬的正前方。

聽著朱儁的耐心介紹,劉辯總覺得自己好像忘記了什麼東西。

根據朱儁的說法,光武帝劉秀的時代,馬甲搭配上高橋馬鞍,再加上騎兵的鐵甲與馬槊,構成了著名的幽州突騎兵。高橋馬鞍已經足以讓人在馬背上坐穩,降低了對騎兵馬術的要求。

這個時候,就已經可以讓騎兵如後世影視劇中常見的那樣,騎兵集團衝鋒,借著馬匹的奔跑起來的動能化作衝擊波直衝敵陣,從而直接在正麵切割敵人。

但朱儁同樣表示,騎兵正麵衝擊並非是萬能的,一旦無法完全切割敵人,被敵人的長槍包圍,那麼失去機動力又不能隨意轉向的騎兵隻能任人宰割。

當年劉秀打冀州時,就曾經率軍衝陣,陷入了步兵的包圍圈中,精銳騎兵死傷數千人。

這時,劉辯終於想起他忘記的東西了——“若是高橋馬鞍雙邊都配上馬鐙,是否可以讓騎兵更加靈活?雙腳皆有借力之處,也更容易在馬上發力。”

雙馬鐙是騎兵的最後一塊拚圖,倒是馬蹄鐵,想要全軍裝配會更複雜一些。

這個時候騎兵用的依舊是用來輔助上馬的單馬鐙,皇甫嵩與朱儁光是聽劉辯這麼一提,立刻就敏銳的意識到了雙馬鐙的優勢。

當即就要測試一下雙馬鐙。

宮中就有專門養馬的地方,雙馬鐙在技術上也沒啥難度,更多的是思想的轉變。實際上,在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和理念的革新,已經明確出現了雙邊馬鐙。

沒過多久,劉辯就看到朱儁騎在馬上,很輕易地驅使著馬左右轉圈。

“妙哉,妙哉,殿下一言驚醒夢中人啊!”朱儁誇讚道。

太尉張溫也上去體驗了一下,下馬後就下了命令,加急安裝雙邊馬鐙。

經過了這個插曲,他們再度回到朝堂,張溫開始事事都要詢問一下劉辯的意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