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冬小麥(1 / 2)

劉辯發現,他所見的這些人,中上等田裡種的都是小麥。

冬小麥秋分後播種,正常年景於次年五月份收成,中間的時間不夠再種一季粟米或水稻了,隻能種些產量不高的大豆。

他問起為何不種粟米水稻,百姓們說不出其中的道理,隻知道近些年大家都是種冬小麥和大豆的,官府也鼓勵種植冬小麥。

還是蔡邕看的各種各樣的書很多,包括農書,才給了劉辯答案。

蔡邕的說法是:“陰陽易位,當暖反寒,春常淒風,夏降霜雹。”

歸根到底還是氣候問題。

蔡邕又道:“昔日涼州屯田,尚能供給內郡,光武時收複涼州,其地畝產大減,已需從內郡輸糧。而關東河北,春冬少雨,夏秋多雨,乃至同一年同一地竟能先後旱澇。”

武帝時已經明確在國家層麵推行冬小麥,那時候最大的原因在於冬小麥的生長周期剛好能避開夏秋之際的水災,更能適應寒冷乾旱的田地,能在災後更好的利用土地。

這也是冬小麥如今的優點,夏秋之際正是水稻灌漿結實期,一旦長期降雨缺乏光照勢必會極大地影響產量。

而粟米雖然耐旱更勝小麥,但其與水稻種植、收獲期近乎重合,結實期也會受到一樣的影響。

此外,用以灌溉的北方河流水量也因為氣候變化而減少。

古人雖不懂其中的科學道理,卻能歸納經驗。

過往水稻和粟米一起分種水田、旱田,總體產量多過冬小麥與大豆,如今放棄也是無奈之舉。

過去,一些能種粟米的旱地,如今也隻能種大豆了。

大豆好是好,生長周期不過三四個月,也不怎麼挑地,奈何產量拉胯。

期間,劉辯見了代表本地官吏來拜見的洛陽南部尉,稍作囑托。

其表示每年在三月份之前都會聯合本鄉三老、遊徼告知各家,謹慎防備盜賊。

劉辯一愣,隨即想到不少人會在三月份斷糧……

真是高情商啊!

之後,有不少聞詢過來看熱鬨的人,除了附近的鄉人,還包括太學的太學生。

郭勝打算遣羽林衛將他們驅散,被劉辯拒絕了。

考慮到安全和時間,劉辯最終選擇與鄭玄、蔡邕、鄭益、蔡琰一一作彆。

又問起蔡邕是否與他同歸雒陽,蔡邕沒有拒絕,坐著他自家的小馬車跟在了劉辯車駕的後麵。

……

河東郡,當初楊奉等人帶著四萬多白波賊投降,其中大半都是老弱婦孺。

蓋勳按照約定將他們編戶入籍,依舊安置在白波穀及其附近,分配土地,又向朝廷申請免除他們今年的租稅。

之後,蓋勳又接到了朝廷派他帶兵入並州討剩餘白波賊的命令。

即便楊奉等人看起來是真心歸降的,蓋勳依舊從歸降的四萬多人中選出一千精壯臨時為郡兵,分散在軍中,並令楊奉、李樂、胡才三人隨軍入並州。

楊奉等人雖不願,但麵對蓋勳“漢賊不兩立”的質問,隻能老老實實地從軍出發。

這時,黃忠也已經到達數日了。

蓋勳遂以劉備領兩千突騎兵為前鋒,黃忠為彆部司馬掌千人,自領中軍。大軍合計七千,逐郭太等諸賊而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