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很明白,對於這場足以摧毀尋常百姓家中糧食儲備的水災,一旦應對不當,將會再度演變成一出黃巾起義。
所以,不僅要治水,還要考慮到接下來的一年,這七郡國中糧食被大水衝毀的百姓將以何為生。
於是,劉辯再次召集三公等重臣商議後續事宜。
在丁宮、樊陵這兩個與宦官有勾連的人麵前,太尉馬日磾一直表現地很強硬。
馬日磾結交的鄭玄、楊彪、盧植、蔡邕等人皆有清名,礙於馬日磾的名望,二人一般隻能退讓。
劉辯先說道:“此七郡國受災嚴重,即便大水退去,也已經來不及補種稻粟了,若是依舊等到秋分後種麥,其間十來個月,光靠大豆等物難以養活這七郡百姓。可若是持續朝災區運輸糧食,按大司農之言,國庫無能為繼。今日詔諸公便議此事。”
劉辯不是沒想過以工代賑的法子,可此法不僅對官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糧食的需求也更加高。
現在朝廷提供保證人餓不死的糧食就已經夠嗆了,更彆提以工代賑了。
七個郡國加起來四百餘萬人口,這還隻是去年上計的數據,真實情況還會更多一些。
目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災民具體數量還未統計出來,即便隻有四分之一的人因水災吃不上飯,那也至少一百萬人了。
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量級。
樊陵對於救災事宜接觸的最早,首先提出建議:“早年有江南百姓受災往江北就食的故事,如今江淮徐州受災,可遷七郡國受災嚴重的鄉縣百姓往未受災之郡國就食。”
這的確是個好辦法,當地養活不了,那就把人遷到彆處。
馬日磾問道:“司空屬意將人遷往何處?待到小麥八、九月播種之時是否要將人遷回?若要回遷,如今距秋分不足三個月,尚不足遷徙所費。”
樊陵道:“自然要等到明歲再回遷,可於今歲在各地開墾荒地。”
但究竟去哪兒,樊陵沒有定論,隻說可以往徐州南邊的廣陵郡和揚州遷徙,也可以向周邊各郡。
馬日磾認為,開荒依舊需要時間,以去歲廣陵郡和揚州的上計田畝數,不足以養活這七郡國人。
劉辯忽然問道:“荊南四郡如何?朝中可有荊南人?我聽說荊南稻可種兩季,不知七八月份種稻可算遲。”
馬日磾道:“大將軍府中東曹掾蒯越為南郡人,南郡毗鄰荊南四郡,不如召其詢問?”
劉辯自無不可,為了保險又派人專門去查了官員履曆,又尋得以孝廉為郎官的零陵人賴恭和長沙人桓玠。
荊南四郡存在和涼州一樣的問題,其總人口其實不算少。但隻算漢人,每年能推選出的孝廉數量極為有限,進而導致本地區官員產出不足,遠比不上中原的郡縣。
劉辯召賴恭與桓玠詢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荊南氣候溫潤,七月份不遲。
劉辯了然後,道:“荊南路遠,若遷去荊南,可不回原籍,就在荊南分配耕田。若仍願回原籍者,可就近遷往廣陵、揚州。”
用荊南的土地吸引無產佃戶,有產者則就近安排,使其不至於賣田賣身。
確定了災民的兩大去向,具體的實施將由尚書台和三公府製定。
如果靈帝不願意管,劉辯可以代為批準。
他很樂意。